【港足日與夜.謝東尼2】本地領隊難生存 老細足球被時代淘汰?

撰文:袁志浩
出版:更新:

上一輯我們從前寶路華領隊謝東尼(Tony)的口中,認識了領隊(Manager)跟主教練(Head Coach)的分別,也分析過「領隊集權」跟「分工」兩種管理模式的好壞之處。可是若將背景放在現今港超聯又會如何?
港超聯部分球會雖設有領隊或足球總監一職,部分卻只屬「名譽」性質,主教練多掌管球隊實際大權。而「老細足球」在本地球壇中也始終揮之不去,謝東尼怎樣看這些「特別」的管理模式?

綜觀全個港超,從架構上來說,傑志跟東方龍獅兩支班霸最接近「分工」的管理模式。傑志設有總經理、足球總監及副足球總監等職位,為主教練施利斯高域分擔青訓發展及買賣球員等工作;至於東方則設有四大總監,分別是執行總監、副行政總監、會務發展總監及技術總監,是管理架構分工最仔細的球會之一。

不過,東方正是由主教練李志堅兼任執行總監,而和富大埔跟香港飛馬也有類似情況,足球總監由主教練馮凱文跟文彼得同時出任。

傑志今季主教練一職由前南斯拉夫國腳施利斯高域(右)擔任,朱志光則留任足球總監。(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東方龍獅四大總監(按圖放大)

球會成立制度前,要先想想是否合適,隊內又有沒有足夠人才去做?
前寶路華領隊 謝東尼

「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港超球會有各自喜歡的模式,沒有一定的對或錯。」Tony由始至終都認為「捉到老鼠便是好貓」,但他指球隊必須對制度進行反思,「分工模式增加了很多職位,主教練的角色跟總監可能會有衝突,成立這制度前要想想是否適合球隊?隊內有沒有足夠的人才去迎合?」他又表示成績會自然反映一切,「若球隊成績欠佳,不應先譴責球員及教練,這證明制度有問題,球會要拆件逐樣分析。」

謝東尼憶述當年經歷,他認為制度的成敗會從成績中反映。(袁志浩攝)

謝東尼於1970年代初加入新聞行業,曾任突發記者、體育記者及編輯,一度服務於英文星報、英文中國郵報及英文虎報等報章工作,期間在星島日報撰寫足球專欄,被譽為「70年代最佳球評家」。他於1981/82球季接受班主黃創保邀請加入寶路華,成香港首位職業球隊領隊,帶領寶路華3年內共奪得6項錦標。

謝東尼最近出版新書《足球的樂趣》,以輕鬆手法展示足球深層意義及其內在的藝術精神,「這不是批評或講述歷史的書籍,而是希望以另一種形式跟球迷溝通。」

謝東尼曾於1981至1984年間,曾以領隊身分帶領寶路華6奪錦標。(受訪者提供)

港超「領隊」受重視程度較低

縱使「領隊」角色在英超等港人追捧的聯賽中盛行,在港卻普遍不受重視,現今10支港超球隊的主帥,全數在球會中都獲主教練名銜。

其中部份球會設有領隊一職,如佳聯元朗的吳國雄及飛馬領隊伍潤泉,前者於元朗季前開操儀式也有亮相,但並沒直接參與球隊事務;後者則曾任職電視台監製,今季向管理層自動請纓上任。據飛馬會方表示,伍潤泉日常主要負責聯絡及行政工作,包括向管理層匯報球隊情況、跟教練傳達管理層訊息等;並監察球會財務狀況,為球會集訓搜集資料及安排,惟較少參與場內部署等決策。

至於和富大埔,領隊張琦角色以「贊助商」成分居多,甚少參與球隊訓練及決策等工作。而球隊中有另一「Manager(經理)」馮玉麟,負責行政、安排日常操練及尋找贊助等事務。至於冠忠南區領隊貝可泓,則對足球界認識較深,他平日經常參加球隊操練,協助主教練鄭兆聰。從此可見,本地球壇均以主教練為主軸,領隊只是輔助角色。

伍潤泉(右)本來是電視台監製,今季擔任飛馬領隊(香港飛馬提供)
冠忠南區領隊貝可泓(左),曾擔任球隊助教及另一支球會公民的教練。(冠忠南區提供)

這情況背後的主要原因,或許是因為香港球會規模較細,「領隊」跟「主教練」工作相差無幾,部分球會主帥在訓練以外可負起的責任不多。而香港球會的管理層跟主帥有一定的信任及溝通,給予對方足夠空間,也會詳細考慮彼此意見,令「領隊」出現的需要性大減。

有外國媒體分析指出,領隊需以較強硬手法去管治球員,就如前曼聯領隊費格遜一樣。正因領隊需要非一般的強人形象及領導能力,非任何人也合適擔任。即使教練是球員出身,在戰術上能憑經驗助球隊踢出成績,但這些知識對管理全隊球員反沒太大幫助,所以在香港球壇甚難培養出一位真正的「領隊」人才。

馮嘉奇出任過英超球會伯明翰的財務總監,他曾在2017年出任理文領隊。(資料圖片/陳嘉元攝)

馮嘉奇僅任理文領隊一季 本地波難避免老細足球?

擁有香港大學運動科學及康樂管理學士學位的馮嘉奇,2017至2018球季便曾出任理文領隊兼行政總裁,球隊當時採用英式領隊制,設計訓練教案予教練團執行,是近年本地波中僅有例子。不過理文當年最終未能染指任何錦標,聯賽也只能在10支球隊中位列第8。馮嘉奇最終在該季後離任,球隊翌年轉以陳曉明出任主教練。

成績,一直是港超球隊最大的追求目標。始終在欠缺資源的本地波環境下,球隊覓得贊助商已甚為艱難,加上港超球隊難有穩定收入,贊助商成為極大部份資金來源。球隊為向投資者交代,冠軍或排名自然是最明顯的回報及效果。這也引申出本地波的「老細足球」,投資者干涉或直接參與排陣部署並非新鮮事。

南華前足主張廣勇(右)在任之時投資甚鉅,是當時「少林寺」班費極主要來源。(資料圖片)
並非出錢便可我行我素,現今社會一個人的智慧有限,永遠勝不過集體智慧。
前寶路華領隊 謝東尼

「查良鏞當年在《明報》,無論文稿、外電、採訪及評論也由他話事,些許版面他當然控制得來,但若放在今時今日便肯定得難以實行。」

曾任體育記者的Tony,以當年紙媒情境作例,對「老細足球」似乎也有保留,「我想大家要從中衡量,並非出錢便可我行我素。以現今社會來說,即使是做生意,一個人的智慧有限,永遠也勝不過集體智慧。」他又指出,在職業足球世界內,智慧並非最重要,合作性、溝通及團體精神等各方面,才應該是球隊加強的範疇。

謝東尼在投身球圈前曾任體育記者,1980年1月漢堡訪港,當時奇雲基瑾(左)剛効力這支西德球隊,謝東尼在機場訪問對方。(受訪者提供)

從球壇退下來多年,Tony現時也只是名普通球迷。他雖不願意針對個別球會作出批評,但卻認為持分者要負起應有責任。

「我們需要球迷,他們批評是因為投入,也有權利去這樣做。本地波若對球迷來說就只是娛樂,他們沒責任去改善,一切應留球圈內的各位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