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你幸福嗎】22K「薪」酸大學畢業生 離開是更好出路?

撰文:黃珮瑜
出版:更新:

「今仔日妳說要來離開 / 出國讀書回來賺卡多錢 / 我說沒意義 / 妳感覺有意義……妳說不想要過沒未來的日子」青澀而狂躁的旋律,地道的台語,台灣的隨性樂團唱出一個以悲劇收場的愛情故事,也道出了這代年輕人在社會上掙扎的無奈。物價持續飆升,工資卻一直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加上經濟、政治前景未明,寶島上縱有許多胸懷大志的年輕人,但這裏也許不再是他們大展拳腳的地方。精英出走,海外人才不想進來,到了2021年,台灣將會面臨全球最嚴峻的人才荒。離開還是留守?不少年輕人陷入進退維谷的兩難之中。(此為《台灣,我想住嘅地方?》系列報道之二)

台灣80後青年許純鎰在泰國深造時,參觀清萊府美斯樂一個軍營。(受訪者提供)

「出國念書是我的夢想!」皮膚黝黑,臉上除了架着一副黑色粗框眼鏡外,還有親切中帶點腼腆的笑容,說起話來語速輕快卻很溫文,許純鎰符合不少香港人心目中「典型台灣男孩」形象。不過,這位台灣80後青年,現時不是身處台北某間文青書店翻着頁子,也不是踏着電單車走遍忠孝東路。這一刻,他身在泰國,追尋他的留學夢。

說到海外留學,泰國並非最主流的留學國家,純鎰選擇到這裏的老牌學府朱拉隆功大學深造,除了因為本身對泰國這個國家感到興趣外,家庭環境也是一大原因。純鎰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他的父母分別出自台中和台南的農村,長大後北上打工,繼而認識對方。「父親以前在水泥工會當職員,母親則從事紡織業,後來他們一起經營便利店,再之後又開了一間小食店。我們家的收入並不高,但父母還是竭力給我和兩個妹妹很好的教育。」

受惠於台灣政府的新南向政策,純鎰成功領取獎學金到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深造。(網上圖片)

學歷貶值 外國沙紙洛陽紙貴

純鎰總算沒有令父母失望,考上了台大地理系,畢業後當過實習老師,後來又返回台大修讀研究碩士。單是這樣,他的履歷已經比不少人亮麗得多,但他還是不甘於此,他要出外看看這個世界。不過,夢想歸夢想,如何實現還得面對很多實際問題,譬如到英國留學,每年的學費加上生活費最少也要140萬新台幣(約36萬港元),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夠負擔,於是獎學金成了最大希望。

可是問題出現了,獎學金考試普遍看重英語能力,可這不是純鎰的強項,因此他只好到英語國家以外的地方闖闖。碰巧台灣現政府正推行新南向政策,向有意到東盟國家升學的學生發放獎學金,純鎰就這樣成了第一批領取這項獎學金的學子。

純鎰是台大畢業生,本已是個精英,但也希望到海外留學,增廣見聞。(VCG)

在台灣,像純鎰這樣決意到外國念書的人,為數不少,而且正逐年增加。教育部最新的數字顯示,去年到世界各主要國家(不包括內地和港澳地區)留學的人數多達63,270人,當中最多人赴美留學,佔三分一。部分人即使貸款,也要到海外讀書,種種現象背後其實是因為台灣學歷貶值—1996年,台灣推行教育改革,其中一項措施是廣設大學。之後的20多年,台灣的大學數量由起初的21間,激增至逾120間,幾乎人人有大學讀,大學生不再是天之驕子。這便解釋了為什麼愈來愈多中學生、大學生,甚至碩士生遠赴海外升學,為的就是提升競爭力。

不過,也有部分人是為了延後投入職場,純鎰說:「台灣的職業教育並不是很好,很多人念了大學,還是對未來沒有想像。所以念碩士枱面上可以說是提升競爭力,但枱面下的心態還是挺不健康。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明明學歷貶值了,大家還是爭相念碩士吧。」

台灣推行教改後幾乎人人有大學讀,導致學歷貶值。(VCG)

政府補貼 竟然變成低薪魔咒

既然學歷貶值,大學生的勞動力也必然沒那麼值錢,台灣就有個深入民心的術語叫22K,指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只有約22,000元新台幣月薪(約5,656港元)。關於22K其實有這樣的一個「典故」:2009年金融海嘯後,台灣政府為了促進大專畢業生就業,全數資助企業以22K聘請實習生,並額外給予每人每月4,190新台幣(約1,077港元)的勞健保與勞退金補助,即是說每位實習生實際上每月可獲得約26K薪資,而不只是22K。

政府的補貼計劃幫助了許多大學生投入職場,可是卻產生了定錨效應,往後近十年,很多行業的起薪點都停留在22K左右,尤其是較多年輕人加入的服務業,因為人工完全取決於工作經驗。即使學歷再高,也只可以由月入二萬多元新台幣捱起。原本是職場新鮮人救生圈的22K,竟然變成了低薪魔咒,這是政府始料未及的。

台灣許多年輕人初投入社會均從事服務業,由於人工完全取決於工作經驗,即使學歷再高,也只有二萬多元新台幣月薪。(VCG)

在台灣,拿22K到底能否生存?那就要看當地物價了。2016年,全台平均每人每月的支出為21,086新台幣(約5,422港元)。在首善之都台北市,每人每月平均開支更要28,476新台幣(約7,324港元)。儘管勞動部稱,職場新鮮人平均起薪點已突破26K,有大學學位的更有28K,不過即使拿這個人工,也很難在台北生活,不少年輕人節衣縮食後也只能當月光族。

以台中一位餐廳服務員為例,月薪約為25K(約6,430港元),房租和水電煤已佔去人工的一半,再扣除伙食、交通費、上網費、家用後,已所剩無幾,因此,每次買衣服、唱卡拉OK、和朋友聚餐前都要「想過度過」,更莫說儲錢了。

台灣在不少香港人眼中是個廉價天堂,可是,對於拿25K的大部分台灣年輕人來說,和朋友外出用餐是一種奢侈。(VCG)

這樣看來,純鎰算是較幸運的一個,擁有合格教師證的他,學成歸來後可當全職老師。他指出如果擁有學士學位,在台灣教書的底薪是36,000新台幣(約9,256港元),碩士的起薪點會高一點,有42,000新台幣(約10,798港元)。如果「搏殺」一點,兼任導師或處理行政事宜,一個月可賺到50,000新台幣(約12,854港元)。薪金按年資增加,最終會達到6萬至7萬新台幣(約15,425至17,991港元)。純鎰稱,「在台灣,教師是不錯的職業。如果以3萬至4萬底薪計算,對於20至30歲的年輕人來說薪水不錯。如果沒有房貸壓力,以台灣相對低廉的物價而言,生活尚有餘裕。」

不過,純鎰的兩個妹妹沒有那麼幸運,比他小四年的二妹,大學畢業之後曾到韓國打工換宿一年,目前正在新竹一間酒店當婚禮策劃人。至於年紀比他小六歲的細妹則快將畢業,投入社會,預料也難以擺脫低薪的宿命。「不論是餐飲業的大妹,還是設計行業的細妹,她們的薪金確實很低,一開始就只有25K左右。」

台灣很多低薪年輕人每次買衣服、唱卡拉OK、和朋友聚餐前都要「想過度過」。(VCG)

保障不了基本生活的基本工資

可能你會疑問:難道台灣沒有相關法律保障員工的嗎?答案是有的,台灣勞動局每年都會邀請社會各界組成《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商討是否調整基本工資。自今年1月1日起,基本工資上調至月薪22,000新台幣、時薪140新台幣(約36港元)。可是拿這個月薪的基層勞工還是生活得很吃力,因為薪金始終未能追上通脹。

有學者認為,要長遠扭轉勞工低薪的局面,不能單靠這種協商式工資調整,而是應立法規範基本工資的審議機制,即是什麼時候需要調整?調整幅度是多少?如果回顧1997至2017年這20年間的基本工資變化,就會發現當中有連續12年完全沒加過一分一毫,行政院都是以「金融海嘯」、「產業外移」、「經濟不景氣」等理由否決上調基本工資,遭不少人批評「政府說了算」。

台灣雖然有基本工資保障,惟水平始終未能追上通脹,基層勞工還是生活得很吃力。(VCG)

蔡英文2016年就任總統時,曾經承諾訂立按照最低生活所需釐定的《最低工資法》,預料會於今年底將草案送往行政院審議。對於蔡英文能否在任內解決勞工低薪的問題,純鎰感到頗為悲觀:「不論是學術研究還是個人感受,購買力確實比以往下降了,買房子更是奢求。蔡英文能否扭轉這個局面?我認為誰都難以扭轉,我自己也想不到方法去說服資方提供更好的勞動條件。」

在香港,年輕人缺乏向上流動機會,想做中產愈來愈難,原來台灣的年輕人也面對着同樣的困局。純鎰認為,近期在台灣社會鬧得熱哄哄的軍公教年金改革(即是要求軍人、公務人員、公立學校教師「多繳、少領、延後退休」)、被指令勞權倒退30年的「一例一休」修法,都突顯出不同社會階級之間的對立和矛盾,而這個格局是難以衝破的。「 資方 / 勞方、高薪 / 低薪、中老年 / 青年……這是為什麼年輕人對前景不只感到悲觀、迷惘、失落,還有憤怒。」

上文節錄自第11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7月3日)《22K「薪」酸大學畢業生 徬徨中奮進》。

《台灣,我想住嘅地方?》系列​: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