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從「紅媒滲透」到「陸生滲透」 被恐懼侵蝕的台灣民主

撰文:多維新聞
出版:更新:

自2019年開始,以反制「紅色滲透」為理由,民進黨政府不斷建設其「民主防衛機制」,包括國安五法修正,以及中共代理人法等等。然而,打擊的目標正從最初的「紅色媒體」,逐步向外擴散,最新進展是出現了「陸生滲透」之說。
撰稿:鄭海森

台灣網紅館長陳之漢(圖中)為台灣反紅媒大遊行發起人。(聯合報)

日前台灣陸委會召開諮詢委員會議,以「為強化防衛性民主,我國如何防範管制境外勢力滲透幹預之問題」為主題,會中有學者以「自身經驗及觀察」指稱,大陸有透過陸生滲透台灣校園課堂蒐集資訊、影響台灣師生思想及言論之情形。此說法一公佈,引來台灣輿論關注。

台灣開放陸生修讀正式學位的政策始自馬英九執政時期,當時兩岸關係穩定發展,自2011年首度開放陸生赴台就讀,台灣每年錄取陸生人數穩步成長,最高達到約4萬2000人。但在2016年政黨輪替後,大陸允許陸生赴台的名額又急速縮減,光是交換生的部分,就從2016年的3萬3000 人,縮減到2018年2萬9000多人。

台灣部分人士認為,在台就讀的陸生可將台灣民主自由價值傳播回中國大陸。圖為柯文哲2014年與在台陸生交流兩岸經驗。(中央社)

事實上,由於兩岸關係的特殊狀況,以及台灣內部的藍綠對立,陸生在台灣一直備受政治的有色眼光對待,單單是陸生是否納入台灣健保的問題,就讓台灣朝野吵翻天。過去也有陸生試圖在台灣高校參選學生會長,不分身份爭取學生權益,卻被質疑具有大陸的政治身份和政治任務,受到校內校外的輿論攻擊。

而綠營人士對待陸生的態度,更顯得前後矛盾,既認為他們能成為台灣「民主自由」價值的種子、傳播回「獨裁專制」的大陸,又有意無意認定他們可能是中共「滲透」台灣的工具。即使大陸宣佈今(2019)年8月起暫停陸客赴台自由行,依舊有綠營人士的聲音稱,「這是大陸怕陸客把台灣的民主自由帶回去」。

然而,現在對於在台陸生的「政治指控」,卻是來自於台灣官方陸委會諮詢委員的口中。儘管台灣政府並未正式對陸生有政策上的調整,但不得不讓外界懷疑,民進黨政府是否對外放風聲、試水温,有意研擬管制招收陸生的政策,作為限縮兩岸交流措施的其中一環,為蔡英文的「民主防護網」再織上一角。

以反制中共滲透為由,蔡英文推動國安五法修正,並預告推動中共代理人法,但也引來「綠色恐怖」的批評聲浪。(蔡英文Facebook)

平心而論,該位未具名諮詢委員的說法,台灣官方應該具體查證後再對外公佈,否則只是讓社會人云亦云,加深兩岸民間往來不必要的恐懼感,讓已經被無限上綱的「亡國感」更加發酵。除此之外,「陸生滲透」的說法也值得進一步商榷,一來大學校園是教育機構,課堂交流甚至是思想交鋒,都屬於正常情況,稱得上是「蒐集信息」嗎?

二來陸生在台就讀本就有限制,人數在各校佔比不到3%,又要如何認定其他佔絕大多數的師生會受到陸生影響思想及言論呢?即使過去曾有陸生周泓旭被指控吸收台灣外交官未遂的「陸生共諜案」,但也出現了陸生李家寶因批評中共而滯留台灣就學的事件。個別事件自有台灣相關部門介入處理,但不能以模糊的國安理由,對整個陸生群體進行指控,這將損害台灣社會所自豪的開放自由價值。

坦言之,台灣陸委會在此時透過諮詢委員會議發言重點的形式,對外透露「陸生滲透」的「疑慮」或「風險」。在未講清楚說明白、未公佈具體細節的情況下,難保不被解讀為「虛言恫嚇」,或是被理解為將「陸生滲透」炒作成「紅媒滲透」2.0版,揮舞著「防衛性民主」大旗,以模糊的國家安全為理由,不斷緊縮兩岸交流政策,在兩岸間築起高牆,激化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恐懼與敵意,為執政黨大選利益添磚加瓦。

現在,除了反紅媒、中共代言人修法,民進黨政府又將矛頭指向在台大陸學生。(蔡英文Facebook)

同時,也可以看出,幾十年來,隨著兩岸實力易位,台灣社會對自身民主體制正不斷喪失自信,加上對大陸根深蒂固的恐懼,催生今日「芒果乾」(「亡國感」諧音)盛行。這種心態將會讓本應充滿自信活力的台灣社會,陷入自閉又自怨自哀的泥淖,敏感情緒「一點就燃」、「逢中必反」,屢屢淪為「選舉提款機」。

民進黨政府宣稱要防衛台灣的民主自由,代價卻是損害兩岸民間正常、健康的往來,貼上各種各樣的政治標籤,這豈不是本末倒置?台灣官方有一定程度的「國安考量」,這是政府該做的事情,也會受到應有的理解。那麼若要真正防衛台灣的民主自由,應以更民主自由方式進行,在兩岸不斷走向對立的現狀下,以更大的自信張開雙手歡迎各地學生和學者赴台交流,這才是壯大自己、真正落實民主自由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