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閒病】善用正向心理學 對抗迷惘不快樂

撰文:張碧尤
出版:更新:
插圖:加菲

看完《玩轉腦朋友》的觀眾,都紛紛愛上戲中代表不快樂的「阿愁」,認為阿愁可以讓快樂回憶變得更有層次、深度。不過在現實中,如果阿愁和一班負面情緒朋友老是出現,就會變成問題。根據2016年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香港在156個國定及地區中,排名75,是香港自2012年納入快樂調查地區後,排名最低的紀錄。

普遍香港人不快樂,不懂如何面對負面情緒,到底我們是不是出了毛病?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推出教導正向心理學的課程,由資深臨床心理學家盧陳清泉任教,以正向心理學的理論,傳授快樂之道。盧博士解釋,「正向心理學主張:不是外在事情令你快樂,而是內在優點令你快樂,每個人都一定會有不如意的事,但我們可以調節看待事物的態度,改變固有的負面想法。驅走負能量,才可繼續面對未來挑戰。」

(Istock)

以下3個有關負面情緒的情境,有請盧博士教我們如何以正向心理學面對。

情境1:Allison是剛從大學畢業2年的職場新鮮人,開始工作至今,已轉行3次,現時她有一份收入、工時穩定的工作,可惜她在工作上缺乏目標,感覺每日都在蹉跎歲月,陷入迷惘中。

盧博士:Allison剛踏入社會工作已轉行3次其實並非壞事,可能她正尋找自己的興趣。但先要弄清楚是什麼原因導致自己對工作不感興趣,是因為要求過高?人際問題?性格不合?還是其他因素?如果是性格不合,背後又代表什麼問題?年輕人很多時只順應家人的要求找工作,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興趣?如果是這個情況,就要與家人開心見誠討論,讓雙方了解大家的想法,再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法。

情境2:Brandon會無緣無故感到空虛,明明自己的生活富足,自幼受到家人寵愛,有不錯的職業、薪金,身邊有很多好友陪伴,但總會莫名其妙地感到內心空虛 。

盧博士: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但問題的重點是這份情緒是否經常出現。間中出現負面情緒實屬正常不過,而且他願意承認自己的空虛是好事,但如果經常感到空虛,會不會是他欠缺人生目標和方向?如果不知自己的目標、興趣何在都不是壞事,起碼他認清自己迷惑的狀態,建議可回想以往讀書感興趣的科目是什麼,或找家人、朋友傾訴,再一步步了解自己的潛質。

情況3:Cecilia在工作上犯錯,被上司責備一頓後,覺得自己凡事及不上其他同事,無論如何努力,始終都不會受賞識,整日對上司的說話耿耿於懷,鬱鬱寡歡。

(Istock)

盧博士:在正向心理學中,大致可將人分為Benefit-finder和Fault-finder,前者樂觀積極,在任何處境都可以找到值得學習的地方;後者悲觀被動,在任何處境都會找到自己不足,繼而變得沒自信。在上述情境中,Benefit-finder相信今次犯錯只是一時不小心,汲取了失敗的教訓,下次可做得更好。而Fault-finder會認為是自己壞了事,怪責自己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不敢再嘗試。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看法,可以得出不同的效果。性格除了是天生,亦可以靠後天改變,如果不想受負面情緒影響,可嘗試以Benefit-finder的思考方式,改變看事物的態度,讓自己變等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