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倡引共享概念拓生活空間 呂慶耀︰人與人可重新connect

撰文:許世豪
出版:更新:

本港樓價屢創新高,加上土地供應少,為求令到普通人「更容易」上車,不少發展商都興建面積細小的「納米樓」,讓樓價「冧心」看起來較細,但生活空間卻非常狹窄,個別單位面積不及車位!

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副主席呂慶耀受訪時表示,不評論其他發展商及建築師的設計,但認為於屋苑中構建「第三空間」,引入共享概念,可應對「納米樓」問題外,若果再配合科技發展,通過大數據將「可持續」建築概念變得更貼地,「Reconnect」社區之餘,更令用家對環保更「有感」。

訪問在呂慶耀的辦公室進行,房間採光十足,令房內的Victoria Dockside模型及一座座建築界的獎項更為搶眼。

呂慶耀是本港知名建築師,畢業於美國康乃爾大學,取得建築學學士學位,在紐約丶中港擁有超過20年項目設計經驗。他父親呂元祥同為建築師,行內名聲甚響,祖父是「米業大王」、著名慈善家呂明才。

雖然出身自米業世家,呂慶耀的興趣始終是建築,將軍澳「晉海」、北角「海璇」及尖沙咀Victoria Dockside等,他亦有份參與設計,記者就以掀動港人神經的納米樓說起。

近年有部分發展商,推出只有百多方呎的「納米樓」,令社會嘩然。(資料圖片)

呂慶耀率先「利申」,稱慶幸與他合作的發展商,太多都有自己的守則,單位不會起得太「納米」,「雖然易上車,但同樣難甩貨,個市場都會話畀你知,(單位大細)限度會試出來。」

「第三空間」解決空間少問題

話雖如此,「樓價貴」、「愈住越細」似乎已是港人的夢魘,呂慶耀解決不了樓價問題,但就提倡「第三空間」,用現時流行的「共享概念」,來解決單位空間較少的問題,「可能你住嘅空間係細,但你下面集埋咁多人,有個大啲會所,個會所變成半個私人空間,又唔洗執、唔洗得登請個工人。」

其實「共享」並不是新理念,呂慶耀稱,從前大家住的「唐樓」,正是一個「第三空間」,「唐樓都好擠迫,甚至(較現在)更擠迫,但有個天台,戶戶一齊上去踢波、讀書,幫手睇住個仔,大家互相幫助,個社區就係咁建立出來。」

大家經常說,科技的進步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疏離,但他相信,隨著科技進步,配合「共享」概念,可令人與人之間重新「connect」,「會所有個share kitchen,我想食乜,有菜單揀,上網訂完之後幫你pack好晒。你(業主)番到去沖個涼,去會所個廚房度煮,之後入面食埋,有唔同嘅年青人喺入面,咁又可以識到其他人(業主)。」

發展商要求有環保元素

近年地產商為增加可出售樓面,設計不少「奇則盤」、「納米盤」,說他們願意花更多資源去「整靚個會所」,似乎與大眾對他們「賺到盡」、用盡每寸樓面面積去隒錢的印象,有不少的差距。

呂慶耀就指,新一代管理層上台後,已經主動要求項目中,一定要有環保的元素,「廿年前發展商都唔明,話『好貴呀』。今時今日都唔需要再話做唔做,而係講『做幾多』、『推到幾盡』,唔會為慳少少就唔做,因為個協同效應大過投資落去嘅錢。」

「可能多咗新一代領導上場,佢哋好明白,全球環保係好大嘅問題,我見好多發展商,私下都做好多研究。唔係賺唔賺錢嘅問題,係大家都好有心,好大嘅進步。」

呂慶耀指出,現時不少發展商已主動增加屋苑的環保元素。(資料圖片)

令環保建築產生「共鳴」

至於科技的另一樣好處,是可滿足大眾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呂慶耀認為智能科技的應用,可提高能源效益和節約資源外,亦可與建築配合,惟在設計方面,應該跳出現時的「框框」,由注重於硬件發展,考慮更多軟件,令環保概念更「貼地」,「作為用家好多時感受唔到,好似『成幢大廈我減少用30%水』,但用家、喺度生活嘅人會問:『關我咩事呢?』」

他舉例說,現時的智能手錶已經可以監測用戶的心跳、卡路里等健康資料,將來或許可以加入與陽光接觸等數據,令環保建築更有感:「你今日吸收咗幾多自然光呢?成個空間設計,可以畀同事接觸多啲陽光,例如同事尋日開咗成日會,吸收唔夠陽光,你不如今日坐近啲個窗,呢啲影響緊成個生活。」

除了改善日常的生活習慣外,更可用大數據去改變整個建築群,「政府已經做咗個『Wind Map』,冬天同夏天風點吹,設計時會做好多電腦模擬、數碼化現實世界放落去,模擬一次,再試唔同嘅方式,發覺呢個係好,咁就採用。不過就無喺現場測試。」

他說,在最近設計的Victoria Dockside中,就與發展商、與中大及港大兩所大學合作,設計時不斷做測驗,「真係搵人拎啲儀器周圍走,用一個月時間去度環境,拎到一大堆數據。用超級電腦去運行。」初步結果時,當初的設計達到預期效果,「同實際上係一致,周圍環境、通風好咗,你見到呢度(大廈),夏天就有呢啲窟窟,可以通風,揸車時亦唔會睇唔到風景。」

呂慶耀稱,Victoria Dockside是根據了政府的「Wind Map」,及大數據去設計,令該內環境可達至可持續發展。(羅君豪攝)

雖然環保令用家更「有感」,但呂慶耀提醒,政府要更快、更有遠見的去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氣溫上升,冰融多咗,颱風更強勁,香港作為一個城市會點準備好?以前百年一遇嘅標準,可以都唔再係百年一遇,可以係廿年一遇;咁新的百年一遇標準又係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