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暴力升級 梁美芬指不應攬炒 學者:反映制度失效 

撰文:吳倬安
出版:更新:

反修例運動持續近四個月,港台節目《城市論壇》討論有關國民認同、示威者示威手法等問題。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指出,爭取高度自治和普選不應使用暴力「攪炒」。她指出《基本法》45、68條承諾特首和立法會最終達致雙普選,但同樣是憲制責任的《基本法》23條也未立法,國家安全不能確保,認為不應只談雙普選。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淑莊反駁指,23條在2003年立法失敗後,也有建制政黨支持07、08年雙普選。梁美芬隨即反駁指「我嗰時未做議員」,又對陳淑莊說:「唔好屈我。」陳淑莊認為,香港能否達致普選,最主要取決於香港和中國政府的決定,認為政府應有普選時間表和路線圖,認為做法最能展示誠意。
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分析指出,示威者是否使用暴力,涉及制度是否解決社會分歧,若制度無法解決分歧,暴力便派上用場,反映管治制度已失效,認為若停留在較低層次討論問題是失焦。

陳淑莊認為,香港能否達致普選,最主要取決於香港和中國政府的決定,認為政府應有普選時間表和路線圖,認為做法最能展示誠意。(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8.5萬人投票 84%人對中國人身份不感自豪

《城市論壇》在節目前一天在facebook專頁發起網上投票,有約8.5萬網民投票,只有16%網民表示對自己作為中國國民而感到自豪,84%人不感自豪。

香港大學學生會前會長孫曉嵐指出,香港人和年輕人與中國人身份愈行愈遠,近因必定是反修例運動,她指出有人把修例定義為「送中」,已反映港人對中國政權的抗拒。她又指過往在中國發生的荒謬事,近期竟在香港發生,包括警員被指疑施用酷制、稱示威者為「曱甴」、記者為「黑記」、白衣人襲擊市民等,這些事件亦影響港人的身份認同。

陳淑莊認為,根據港大民調過往調查,18歲至29歲對中國人身份認同不感自豪高達九成,是長期持續出現的問題,香港特區政府一直無法處理,即使中國政府予香港很多「甜頭」、「方便」,但二十多年仍無法買到香港人的民心,直指「咁多年都改變唔到(身份認同),有權力嘅人應該真誠檢討下,點解無進步。」

李彭廣:建制派不應把修例風波升級至國族矛盾

李彭廣指出,香港人身份認同有歷史因素,經過殖民地時代、國共內戰、鬥爭,認為在討論身份認同問題前,需認清自己在討論的是「文化中國」、「政治中國」,還是「種族中國」。他認為,原先修例只是立法爭拗,但現在變了制度爭拗,甚至身份認同爭拗。他指出,建制派把爭拗很快升級至國族矛盾,做法不健康和無幫助,又指出中央定性風波為「人民內部矛盾」或「階級敵我矛盾」,處理手法會有所不同。

梁美芬則重申,國民身份認同問題,反映回歸後的中學教育出現問題,不只是通識科,指制度無法確保教師質素,在課堂上「講乜都得」,教育局從來沒有正視。

梁美芬重申,國民身份認同問題,反映回歸後的中學教育出現問題。(資料圖片)

梁美芬:五年前佔中無用暴力

對於示威者使用手法逐漸暴力,梁美芬認為五年前「佔中」無用暴力,但認為爭取高度自治和普選不應使用暴力「攪炒」,對任何違法行為、不論政見都應追究。她又指出《基本法》45、68條承諾特首和立法會最終達致雙普選,但同樣是憲制責任的《基本法》23條也未立法,國家安全不能確保,認為不應只談雙普選。

陳淑莊反駁指,23條在2003年立法失敗後,也有建制政黨支持07、08年雙普選。梁美芬隨即反駁指:「我嗰時未做議員」,又對陳淑莊說:「唔好屈我」。陳淑莊認為,香港能否達致普選,最主要取決於香港和中國政府的決定,認為政府應有普選時間表和路線圖,認為做法最能展示誠意。

李彭廣分析指,2008年香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到達高峰,08年後才拾級而下,認為這個問題需反思。他又指出示威者是否使用暴力,涉及制度是否解決社會分歧,若制度無法解決分歧,暴力便派上用場,反映管治制度已失效,認為若停留在較低層次討論問題是失焦。

李彭廣指出示威者是否使用暴力,涉及制度是否解決社會分歧,若制度無法解決分歧,暴力便派上用場。(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孫曉嵐指出,香港人和年輕人與中國身份愈行愈遠,近因必定是反修例運動。(資料圖片/林若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