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圈風聲】駱惠寧的快與準 「重磅級」港澳系統話事人的新型態

撰文:沙半山
出版:更新: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自1月6日履新至今,上過傳媒版面的已有五場公開活動,昨日到訪在港中資企業是第五場,亦是履新後首度「落區」行走。
中聯辦主任「落區」不是甚麼新鮮事。以前王志民也訪過在港中資企業,呼籲對接入「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藍圖中,張曉明曾赴上水和羅湖口岸,了解水貨問題,不過微觀比對之下,可發現駱惠寧有兩大特點:「快」和「準」。這個差別可能正曲線說明,封疆大吏和港澳系統技術官僚的中聯辦主任的本質差異。

如果說,駱惠寧履新後首五場公開場合(見傳媒、赴深圳、晤三任特首),都是以政治意涵為主軸,那麼17日就抗疫走訪四家在港中資企業,就是民生性質為重點,且可說是駱惠寧在中聯辦主任這個舞台上,首場展現功架的「表演」。

翻查紀錄,張曉明亦曾就香港民生問題「行走」。2012年下半年開始,上水居民對水貨客問題「爆煲」,當年9月15日首場「光復行動」爆發,其後同類型激烈抗爭行動持續不斷。2014年,張曉明走訪了上水和羅湖口岸,實地了解個人遊情況,以及水貨客問題對新界北區居民居住環境和日常生活的影響。當時張曉明在北區區議會主席蘇西智陪同下,先後到屋邨休憩區和茶餐廳與街坊傾談,其後又坐東鐵到羅湖,與乘客一起排隊出香港關、入內地關,體驗口岸通行過程,並觀察水貨客攜帶物品及接受查驗情況。那一次,是他作為中聯辦主任的首次「落區」,時間在他履新後的兩年。

張曉明在港澳聯絡體系工作多年。(資料圖片/黃永俊攝)

2017年接任中聯辦主任的王志民,較張曉明更早「走近」香港民眾,但首次公開活動亦要在上任一年後。2018年4月,他破天荒開放中聯辦予市民參觀,更與民眾在中聯辦內打乒乓球,他當時強調,希望透過開放日令更多市民了解中聯辦。同年10月,他到訪駐港中資機構調研,並呼籲在港中資企業要在對接「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戰略中,利用在港企業制度優勢和國企資源優勢,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

相對之下,駱惠寧在履新後一個多月便「走出」中聯辦,似乎更「敏於行」。當然,如果當年香港也爆出如此重大的疫情,張曉明和王志民說不定也會一樣動作快速,這已無可稽考,但駱惠寧是個反應快、行動快、出手快的人,幾無疑問。

現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的王志民,在2017年接任中聯辦主任一職,上任後約一年,首次舉行公開活動,破天荒開放中聯辦予市民參觀。(中聯辦圖片)

走訪四中資企業「落位準」

駱惠寧這次出手不僅「快」,而「落位準」。過去一星期,在「謠言和恐慌病毒」的散播下,香港民眾出現搶購日用品的不尋常、不理性行為,不僅大米、罐頭,連廁紙和避孕套都被搶購一空,這聽來雖然有點可笑,但某程度確是民眾的真實擔憂,駱惠寧此時特意走訪華潤集團、招商局,了解及確保大米、豬肉、日用品等倉儲充足,供應正常,為社會打定心丸(至少「藍營」人士會聽得入耳),可謂相當到位。而疫情衝擊經濟、供樓階層或首當其衝,駱惠寧走訪中銀香港、中石化等,考察了解金融紓困及風險防範等工作,讚揚中銀香港第一時間推出「還息不還本」措施,亦算為北京曲線宣傳了中央撐港決心了。

當年南丫海難後,中聯辦副主任李剛隨時任特首梁振英到醫院探望傷者,並站在梁之後面接受傳媒訪問,其予人「背後扯線」的政治觀感固然是公關災難,駱惠寧選擇走訪在港中資企業,則完全是自己職權之下的事情,與港府了無瓜葛,避開一切有可能發生的過度演譯或解讀,亦是手法較「穩」的表現。

駱惠寧日前到訪多間在港的中資企業探訪員工,了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市場供應、金融紓困及風險防範等工作,外界普遍認為他反應迅速。(中聯辦圖片)

駱惠寧是封疆大吏出身,當過安徽、青海和山西三省的地方官,對應對地區大型災害饒有經驗。1998年2月,內地爆發水災危及安徽巢湖地區,時任巢湖地委書記的駱惠寧主持防汛工作;同年7月,長江大堤惠生段的外護圩(龍塘圩和向陽圩段)先後出現潰堤險情,駱惠寧在惠生段大堤現場調動無為懸、巢湖市、廬江縣、肥東縣的4萬搶險人員進行連夜築堤,在幾天內37公里的惠生千堤外護圩臨江大堤整體全部加高1米,大堤搶修工程保證了整個巢湖地區的民眾與耕田安全。

2010年駱惠寧出任青海省長(2013年升任省委書記、2016年轉任山西省委書記),同年4月,青海玉樹發生地震,駱兼任災後重建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主持災區救災、賑災及災後重建工作。某程度上說,今次駱惠寧就抗疫走訪在港中資企業,是30多年地方治理經驗的職業本能,而出手「快、穩、準」會否就是「封疆大吏型」中聯辦主任,以至是當過浙江省委書記的新任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的行事風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