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解碼】炸薯片芋頭釋最高致癌物 調查94款食物動物餅擠高危

撰文:尹嘉蔚
出版:更新:

關注身體健康及癌症的人該聽聞「丙烯酰胺」,它是基因致癌物質之一,在我們日常飲食中不難發現它的存在,問題是丙烯酰胺的含量高低更該關注。
令人驚訝的是丙烯酰胺高的食品似乎有一種「套路」,高溫烹調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特別留心薯仔及芋頭,及至它們的副食品原來屬高危一族。

丙烯酰胺是基因致癌物質,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丙烯酰胺歸類為2A物質,表示對動物具有致癌性,會產生神經系統毒性作用,並且會損害生殖能力和影響發育,但流行病學研究尚無法證明為人類致癌物。由於,丙烯酰胺是基因致癌物質,也較難訂定安全攝入量。

經高溫處理的薯仔及芋頭食品,丙烯酰胺含量相比其他食品都要高。(GettyImages)

不過,日常飲食中減少丙烯酰胺攝取對健康還是有利,2002年瑞典國家食物局首次發現經高溫處理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即油炸及烤焗的烹調方法(一般攝氏120度以上),主要通過褐化反應(Maillard reaction)會產生丙烯酰胺。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曾經檢測市售的馬鈴薯製品(薯片、薯條)、脆片(米餅、蝦片、粟米條及芋頭片等)、餅乾和芋頭製品,發現它們的丙烯酰胺含量也較高。觀察其中,始料未及是經高溫處理的薯仔及芋頭食品,丙烯酰胺含量是「高中之高」。

按圖有食物安全中心對94款食品的丙烯酰胺含量之調查發佈,一些耳熟能詳的牌子「卡樂B燒烤味薯片、品客薯片、愉快動物餅」及炸芋頭食品成高危一族

+3

從以上圖片觀察到油炸芋頭食品,其中的丙烯酰胺量比其他食品高,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分校)應用科學系曾進行油炸芋頭的研究,要減少芋頭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其中的溫度、時間及烹調前處理(走油)均有影響。研究利用170℃(中火)和190℃(大火)炸芋頭(2 x 2x 5)厘米,並以不同時間一分鐘、兩分半鐘(一般走油所需時間)、五分鐘(炸至全熟所需時間)烹調。另外,將芋頭切成塊狀生炸,及以凍水沖洗芋頭表面的澱粉,然後瀝乾水分,再沾一層薄粉漿(水及粟米粉的比例為1:1)生炸作比較。

按圖了解研究結果,及如何智慧地烹煮芋頭食品降低丙烯酰胺量:

總結,在日常飲食中減低食物的丙烯酰胺含量會比較明智,大量進食油炸及烤焗食物,可能會增加患癌風險。烹煮食物的時間及溫度不應太長或太高,例如蔬菜採用先焯後炒、水煮或蒸的方法或可生吃,以減少食物產生丙烯酰胺。芋頭以中火走油不宜超過一分鐘,而沾粉漿如外加的保護屏障,減低芋頭水分流失,防止芋頭表面褐化,有利減低丙烯酰胺的產生。另外,為減少油炸時間,可考慮油炸前先將芋頭用水煮至半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