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易筋 洗髓 形意拳——宋世榮

撰文:李嘉譽
出版:更新:

宋世榮(1849—1927),字約齋,號鐿泉,出生於北京大興縣。其父宋永錄因為看中晉地交通發達、商業興旺,便在宋世榮年輕之時,舉家遷居到了山西太谷,並在當地開設了鐘錶店「永善興」。在父親的薰陶下,宋世榮及弟弟宋世德自17歲開始便參與家族生意。他們兩人俱精通錶藝,與太谷的名流士紳素有來往,在地方上可謂略具名氣。

亦正是在太谷經商期間,宋世榮遇上了一個改寫他下半生的人。這個人就是形意拳始祖——李飛羽

宋世榮之弟宋世德,宋氏形意拳的奠基人之一,晚年出家為僧,精修佛理,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rRo7FT

1865年(同治四年),李飛羽剛由祁縣學成歸來,他接受了太谷富商孟孛如之聘,到孟宅擔任護院,並在太谷城鄉設場授武。宋世榮及宋世德便是繼車毅齋後,李飛羽在山西所收的另外兩名弟子。其中宋世德因愛好黃老之術,於藝成後曾一度離開太谷,遊歷四方。而宋世榮則長期留在李飛羽身邊,與車毅齋一同成為了早期形意門的代表人物。

另一個對宋世榮影響極深的人物,是燕都人劉曉棠。他曾在沈陽故宮的工部庫中任職,因而獲得了庫內珍藏的《內功四經》,即《內功經》、《納卦經》、《神運經》、《地龍經》。它們詳細講解了人體四肢與腑臟之間的互動關係,對研究醫道及武術俱有莫大功用。宋世榮便是在24歲那年,因緣從劉曉棠手上接過《內功四經》。此後宋世榮一直苦心鑽研這些經書,並嘗試將之與家傳的《易筋》、《洗髓》二經相互對讀。

受武俠文化影響,坊間普遍視《易筋經》、《洗髓經》為佛門典藉。但亦有人按照書內的丹道術語,推敲這兩部經書實出自道教,再偽托達摩之名流傳開去(詳見《天下武功出少林?》一文)。姑勿論何種說法為真,可以肯定的是,精研佛道文化的宋氏兄弟,確實曾經得到過《易筋經》、《洗髓經》的複本。這兩部書與劉曉棠所贈的《內功四經》,最終一併成為了宋氏形意拳的重要部分:

(香港電台制作的《功夫傳奇2》曾經介紹過宋氏形意拳,其中便提到了《易筋經》、《洗髓經》、《內功四經》與宋氏形意拳之間的密切關係,見11:19—12:04)

 

從架構上講,宋氏形意拳依然保留了原初的「五行十二形」,但其中卻揉合了很多內煉理論。例如在鬆緊轉換方面的技巧,就明顯受到了《內功四經》的影響。而在打法上,宋世榮則以十二形中的蛇形與燕形著稱。時人讚曰其蛇形「宛如蛇盤一團,開步走趟,身形委曲彎轉,又如蛇之撥草蜿蜓而行也」,其燕形則「能在板凳下邊一掠而過,出去一丈餘遠」。這些略帶誇飾的言辭,除了反映出宋世榮的過人身手,亦盡顯後學對他的崇敬之情。

事實上,雖然宋世榮下半生大部分時間都留守太谷,未有對外參與太多活動。然而他卻不斷為形意門培訓人材,很多後世留名的形意宗師,都曾經受過他指點。孫祿堂撰寫的《論拳術內外家之別》一文,便記錄了他在1881年時向宋世榮求教的經過。而文中宋世榮提到的「善養浩然之氣」,更成為了後來孫氏內家拳的核心主旨。

1927年,宋世榮於太谷逝世,終年79歲。他的兒子宋虎臣及侄兒宋鐵麟,俱能繼承家學,成為了獨當一面的形意大宗。時至今日,其後人依然在太谷境內傳藝授業,而宋氏形意拳則與車派形意拳合稱為形意門的「山西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