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合集】不練搏擊但有搏擊能力? 開宗立派又所為何事?

撰文:公相君
出版:更新:

本來想寫一篇關於這10年來的武術迷思,好讓大家一起在2020年努力破取。但想一想,迷思真的極多,從頭說起可能說到再下一年的元旦。所以先抽門派與訓練的迷思作合集 (不是門派刻板印象迷思,而是overall 關於訓練方向的討論)。
這些迷思存在已久,大概未來十多二十年也會繼續。武備志中,習武資歷最淺的同事也有十年,而這十年間他也重覆了這些討論十幾次,更不要說從小學習武到現時已超過20年的武備志同事。
文章超級長,假期做運動無事做時可以慢慢看。

首先,這篇文章的迷思都是關於技術及發展方向的,其他迷思如「學武唔會覺凍唔會病」、「象形拳一定要扮動物」、「凌空勁力乜乜乜」等美麗誤會及玄幻劇情,這篇文章沒有提及。

以下為每篇文篇的撮要,緊記進去看完整文章。

 

▍MMA不是「巴西柔術+泰拳」,也不要再是「流派 vs 流派」

(資料圖片)

門戶之見,按漢典的定義,是指「偏袒自己所屬門派的學說或理論,對其他門派則有偏見。」本來是用於文壇,但現今用得最多的,必定是武術界。畢竟在過去,因很多商業理由或者個人恩怨,流派之間偶有衝突,貶低他派以抬高己派的事情也有發生,當然因時代改變,這種情況也愈來愈少。(此處的流派泛指不同種類的武術)

只是,對於很多不太深入接觸MMA的朋友,都會有個想法,就是「MMA等於不同流派大亂鬥」,從而有很多的幻想。確實,回想最初期的MMA,流派VS流派實在是個大賣點。不過在經過這20多年的發展,MMA比賽已經跳出了這種思維很久。

同時MMA並不是加數:當你學習了其他技術,要把它轉為己用,就必須對其有所改變,才能適合你現有的技術;同時這種技術,亦會影響你本來已經有的技術;不同的技術,從單項比賽轉到MMA賽場,都因為必須要適應及應付其他技術,而作出改變。

而因為規則的自由度,讓MMA沒有趨向單調統一,反而百花齊放。愈少規則,就容許愈多技術;愈多技術,就愈多打法。因此,一個流派中的比賽,往往會因應規則而有一套主流的打法(因這方法最易贏),而這套主流又會反過來改變流派中的訓練。不過因為規則所限,用來應付這主流打法的技術,可能並不允許在比賽中使用,這時候,要麼就是改規則,要麼就是順著主流打法作出微細的技術改變。

在MMA中,不同時候都有不同的主流打法,但因為規則較少,一個打法取代另一打法成為主流,往往是因為隨著時間推演,眾選手除了已習慣該種打法,亦想到如何破解。這種技術競賽,正正是MMA的魅力所在。

完整文章:現代MMA已不再是流派A對流派B

 

▍不是人人都要打搏擊,但也不要自欺欺人

(資料圖片)

學武有很多目的及理由,只要是好的,當中就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問題不在於你的目標是什麼,而是在於你正在進行的訓練,跟你想達到的目標,以及你說自己有的能力,是否一致?一個沒有搏擊訓練的老師,跟學生說自己的搏擊能力有多好,只是自欺欺人。

不同人會因不同理由,有著不同目的去學武,是很正常的事,亦不需要全部學武的人,最終都要有很強的搏擊能力,才能去享受武術。會有老人家、傷健人士去學拳,他們是為了搏擊而去學拳嗎?你會因為他們搏擊能力不夠其他人好而叫他們放棄嗎?不,反而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了更多寶貴的價值,如自強不息、嘗試新事物的勇氣、學無止境等等搏擊能力以外的東西。

重點是,你正在進行的訓練,是否跟的想達到的目標一致?

假如你想要的是搏擊能力,但你只做套拳訓練而不搏擊,不能說套路沒有絲毫的幫助,但你的搏擊能力必定有限。也不要自欺欺人,認為自己的套路打得好,就代表搏擊能力好。相反亦然,不要以為一個人搏擊能力好,他套拳比賽就能贏冠軍。

作為學生,應自己去找尋合適的訓練,以達到自己的目標。不要自欺,不要以為自己不斷單人練習、打沙包、操套拳,就有搏擊能力。同時,也不要局限在你的門派或拳館中,假如你的拳館缺乏搏擊訓練,而你習武的目標是搏擊,大可以找人去作對打練習,甚至可以到其他地方學習,重要的是你認為有所得著。這個尋找的過程,也必有所得著。

作為老師、教練,如果一直都沒有搏擊訓練,而只作其他練習,就不要跟學生說自己的搏擊能力有多高,也不要隨便肯定學生的搏擊能力。技術是要去練習、嘗試,才能在搏擊中運用。假如沒有這方面的練習及訓練,而跟學生繼續說祖爺有多厲害,所以自己也是這麼厲害,只會累人累己。

因此,問題不在於你的目標是什麼。所有目標都有其價值,不到旁人說話。但請對自己誠實,也對別人誠實,不要自欺、更不要欺人,這也是面對武術的應有態度。

完整文章:武術是面鏡子——不要自欺、更不要欺人

 

▍由所謂的「太極之敗」看訓練目標的重要

(資料圖片)

2017年徐曉冬「擊敗」太極後的討論,正正再次表現出一些迷思存在已久,根深柢固。例如有一種常有的幻想,就是「不練搏擊,但搏擊能力好」。

這種情況不只是存在於傳統武術,不同的武術也會出現。例如,假如你是在一個拳擊館中,每天都只是打沙袋,不論是有拳套、還是沒有拳套,你的拳擊搏擊能力是不會變得優秀的。正如一位沒有練過「華麗表演腳」的搏擊拳手,就算他的戰績有多輝煌也好,你突然要他踢難度極高的多重迴旋踢,他也踢不了。無他,就是因為沒有練習而已。或許給他兩星期,他就可以做得到,但你也要給他兩星期練習。

回到這次「鬧劇」,如果太極一方平常根本沒有搏擊訓練,面對一個每次訓練都有搏擊時段的選手,結果可想而知。

「規則決定勝負,練習決定能力」,沒有該練習,就沒有該能力。而改變需要時間,以及膽量。一個人輸了,大家一起找藉口,不改善問題,這才是該門派沒落;怕輸,所以不肯去嘗試,才是輸一輩子。

到最後,你打的一拳,並不代表任何門派,因為武術就是面對自己,那一拳只代表你;你輸了,那就輸了吧,不用背負、也毋須背負太多,人生總有贏輸,而且你根本沒有「輸」,因為你總是在學習之中。

完整文章:2017年我們還要面對這個問題……

 

▍流派的當下意義是「術業有專攻」

(Credit: Steve Marcus / Stringer,擷取自http://bit.ly/2p2xySr)

流派不過是「術業有專攻」下的一種自然現象,無須美化,亦無須醜化。

以太極拳為例,單是楊式太極拳,就有超過十多個支流。國術的傳承,就像「黃河之水」般,永遠沒完沒了。

然而,這代表國術家就必須要擁抱一個流派嗎?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歷史:八極拳劉雲樵,學過了宮氏八卦掌與秘宗螳螂拳內家宗師孫祿堂,合三大內家拳於一身,年輕時亦學過不同外家功夫洪拳林世榮,在學習黃飛鴻的武術之前,就已經有家傳的林氏洪拳底子

這批名動四方、桃李滿門的宗師,每個人均有自己所專屬的流派,但卻從來不會被郁固於其中,更不會排斥他人的武藝。足見流派並不會局限自己眼界,一切皆是個人的機遇與選擇。倒是一眾後學,往往高舉著宗師的旗幟,把流派當成了僵死的教條。

分門別派,其實是一種「術業有專攻」下的無可奈何之舉,因為每種武術、每個武術家,都只能精通一兩種技術。若非如此,則很難建立出有效的對敵模式。如此,流派就按照「分工」的模式被固定下來,沒有那一家必然是無敵,也沒有那一家可以對應所有情況。因此,不同的武術家都須秉持開放態度,適時學習別派的長處。

作為現代武者,我們應該視武術流派為一部字典,當自身的技術出現偏差時,就去查閱相應的項目。流派的實際意義,就在於它的這種工具性。說到底,武者本身,才是流派的真正主人,而不是奴隸。

完整文章:和而不同——流派的當下意義

 

▍現代要開宗立派,又要如何做?又有什麼不應做?

(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piJ63v)

現代要開宗立派,彷彿是個禁忌。畢竟開宗立派就意味著對原有秩序的顛覆,創派人及其門生都必須經受得起各方挑戰(不管是文攻,還是武鬥),才能站穩陣腳、成就大業。

然而一旦成功,開宗立派者從此便可以享有特殊地位。不但是其後學,連其他流派也要對之恭敬有加。故此開宗立派,又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目標,不少武者都為「開宗立派」四個字奉獻一生。

形意祖師李洛能,及巴西柔術開祖之一Hélio Gracie兩位名家可以看到:首先,由於每個流派都只能精通一兩種技術,倘有門生基於體格、資質、性情等因素而不能有效運用該等技術,那他就很難再發展下去,或永遠只能在自己的流派中處於弱勢地位。如果他想在武術上繼續有所進益,要麼是另投適合自己的流派,要麼便是在原有的模式中,加入有利自己的元素。當這個過程積累得久,並衍生出一個風格迴異的新模式,這就是所謂的「開宗立派」。

只是,近代武術界還出現另一股歪風,就是覬覦開宗立派後帶來的名利地位,而不顧道德地胡亂編拳。莫說要符合基本的生理或搏擊標準,他們很多人都只是學了幾式套路後,便妄稱自己有能力推陳出新。試問這種含混不清的開宗立派,究竟對武術技巧有何拓展呢?對後學又有何進益呢?當中又有否自己的創見?他的創見又是否得到驗證?這些都是我們面對新門派時要思考的問題。

完整文章:開宗立派,所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