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術雜談.形意拳|崩拳要點並非直來直往 重心運用才是力量所在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但凡對中國武術有興趣的朋友,必定會聽過「半步崩拳打天下」的說法。幾乎任何關於形意拳的文藝創作,都是由崩拳一式展開。事實上,崩拳確實是最能反映形意拳勁的基礎招式之一。然而,它的威力究竟在哪?修煉的要旨又是甚麼?
文章作者:貍奴
【武備志】編輯團隊校對

延伸閱讀

【國術雜談】形意拳:何謂起鑽落翻? 由劈拳說起

【國術雜談.丹田】內家拳法永恆課題 其實做好細節便能氣沉丹田

練勁與練招

受動漫小說影響,每逢談論崩拳,大部份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剛猛而且直來直往,即所謂的「硬打硬進無遮攔」。即便是套諸現實,也一定要像套路般打得夠直,並且擊人中節,才能稱得上是崩拳。

然而筆者則想先問一條問題:在形意拳的五行十二形之中,有哪一式是可以直接過渡到出拳發力的動作?又或者,如果我只是想學習搏擊運動的方式,是否有必將五行十二形學全?在武術發展蓬勃的當下,箇中的答案相信是顯而易見。事實上,形意拳的部份招式,例如龍形、蛇形、雞形等,若然沒有經過進一步拆解,根本沒可能應用到任何的實際情況。

由此推論,五行十二形的本質並非出拳發力,而是培養習者不同的身體能力,好讓他們之後再透過相應的訓練,完成搏擊練習的轉化。這個過程,筆者認為就是傳統武術中常言的「養勁」。

【形意拳中的五行十二形圖示】

+7

既然崩拳同為五行十二形的一員,那麼它所承擔的功能,也應該是「養勁」而非發力。雖然在結構上,它十分接近出拳發力的動作,但習者不應該被其外形所左右,誤解「直來直往」就是崩拳最核心的準則。它其實只是訓練身體能力的其中一種方式,到實際應用起來從不應限於直線或者前進。

那麼,崩拳的修煉關鍵究竟是甚麼?我認為就是身體重心的移動。

打人如走路

《逝去的武林》作者李仲軒先生多次提到,形意拳的功夫是出在兩腿之上。筆者的個人解讀是,一般出拳的做法,都是透過身體的轉動,將力量送到手臂擊出。而形意拳的思維,卻是要連帶整個人的重心一併撞向對方,拳頭只是接觸面(當然最後亦要鬆開放出力量)。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前者類似於砍樹,力量最後是拋離身體,再砸入樹幹。而後者則像貨車向前衝,是身架本身移動的力量。而崩拳就是各種拳式之中,最能清晰反映這種原理的技巧。

一如許多的傳統武術,歷來對於崩拳的演繹,各家各派都有不同說法。但有一點應當是共通的,就是對比起其他的拳式,崩拳比較少出現左右換步的動作。基本上無論前手抑或後手出拳,後腿的三體式步依然維持不變。就算是以「狸貓倒上樹」換身後,重心也繼續落在原先的三體式上。由是者,崩拳向前進時,兩腳不單要「邁步必跟,退步必撤」(這點也貫穿整套五行拳),而且還迫使習者以後腳作支撐,向前微微剷跳。其間,如果習者能夠保持架式工整,身體就可以整合成一架有力的貨車,讓重心完整地往前撞。相反,假若架式散亂、身體又太緊張,力量就無法送向前。這就是崩拳真正考工夫的地方。

以下這條由加拿大楊海老師示範的崩拳片段,勁力工整、技法純熟,可以視為崩拳動作的參考範本之一。今天封面圖片的身影,便是取材自此片:

身架工整 出拳放箭

因此練習崩拳時,習者的關注點並非出手是否夠直,甚至也不是步伐是否跳得夠遠。而是在剷跳的瞬間,維持著三體式樁架的各項要點,包括雞腿步、鬆肩、頭頂、塌腰、偏身、目視前方等等。當做好這些要求,習者就能感受到身體產生出一條中軸線。向前剷跳時,就不再是單純移動軀幹,而是將整條中軸線水平地往前撞,亦意味著習者成功調動起全身的重心。

這條由伍智恒師傅示範的崩拳片段,雖然內容為意拳的技理,與形意拳不盡一致。但亦頗扼要地講出上文的主旨,值得大家參考:

當然,如果身體僵緊,不懂得將身體各個部位的力量整合,就算成功調動重心,也不能發揮出有效的打擊力。因此崩拳修煉的第二個重點,就是要在重心移動的過程間,加入不同的合力。

孫氏內家拳的第二代領軍人物孫存周先生,據聞曾經作過一個比喻。他形容練習崩拳,就如同在火車上跳起殺羽毛球般:不僅要步伐移動(火車),還要有上下起伏的力量(跳起),最後再加上身體的摺疊及轉動(殺球),將力量打出。

將這個比喻套用到實際的動作,習者剷跳時不只要向前邁進,同時要明確有一種向上升起的感覺。另外如同基本的出拳方式,腰部亦要隨之轉動,不能因為重心不穩,而放棄轉腰。當做好這幾個細節以後,習者就會發覺身體(尤其背肌)產生一種摺疊的張力,出拳的力量便由這種張力所提供。傳統所謂的「崩拳如放箭」,便是作此解。箇中的核心,其實在於拉弓(背),而非放箭(手)。

形動意動 重心為先

從上可見,崩拳之所以會成為形意拳中,最受人注目的招式之一。原因在於它能夠在剎那間,將習者的身心意整合成一體,藉此發揮出撞擊般的威力。而練習崩拳的真正目標,便是從中體驗重心的變動,以及身體上下摺疊的合力。出拳的線路及位置,倒在其次。

以下片段的講解者,為前香港泰拳及拳擊代表陳凱迪先生。他在搏擊技以外,亦曾學習過詠春、吳式太極等傳統武術。近年他將自己的心得整合,並教導予學生及同門,將傳統內家拳的技理,正式帶到擂台之上。而當中的三大要訣,便是重心、張力及槓桿的運用。雖然此片並非在介紹崩拳技法,但他的觀點實可與上文互相對讀:

事實上,筆者認為,崩拳套路最初被設計成在中路出手,目的亦是要令習者更有效地體會重心的移動。蓋因如果手上向揚,或者以平拳擊出。手臂的力量就會完全放出,但如果將其置於中間位置,它就可以形成一種被軀幹推動的感覺。若然習者如實感受到,拳面被身體的中軸線,像榔頭入楔般貫向前面的目標,那就算合格。

日後再過渡去搏擊練習時,就毋需再執著於出手直線,或者維持三體式的結構。只需要保持重心的完整,以及懂得運用身體的合力便可。但這一切都要有紮實的崩拳基礎,才能化成慣性發揮出來。

總結

以上只是筆者的個人淺見,而當中亦沒有進一步申明,將崩拳過渡到搏擊練習的具體方法。畢竟筆者仍是處於起步階段,許多地方尚待諸君指證。因此本文亦是拋磚引玉,如果大家有其他看法,不妨在留言提出。

內家拳是抽象的學問,但要再作進步,就必需透過大量的實證才可以事成。時移勢易,今人無必要再死守「半步崩拳打天下」這類的傳說,反而應該盡力還原當中實在的原理。這亦是本文的目標之一,還望大家交流、互勉。

相關文章

【馬保國】從太極武師敗予業餘拳手 再探傳統武術對於搏擊的迷思

【武編周記】中國武術要變得進步 外界也不能一味謾罵和譏笑

【國術雜談.馬保國】接化發與五鞭的病理分析 太極搏擊觀念初探

國術雜談.內家拳|勉強放鬆只會更加緊張 鬆緊平衡才是生勁之道

國術雜談.眼神|內家拳常言之心意氣力 一切皆可由眼睛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