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自己 愛當小三 是走不出童年不幸的陰霾?

撰文:余婉蘭
出版:更新:

有的成長創傷難以磨滅,不是人變大後過去的創傷就變小,明明以前傷害過我們的人無法再傷害我們,傷口卻比我們想像中入骨入心,不解結,或就像山背負一輩子。一路長大成人,它演會變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C-PTSD),誘發我們各種消極又抑壓的人格,令記憶、情緒及人際關係出現好大問題,例如小時被虐待,長大成為施虐者,或出現飲食失調、濫藥或抑鬱病等。

失去了正常的童年,如何影響人生?(iStock)

童年創傷從來比我們所想的常見,看本港數字,社會福利署保護兒童資料在2016年數字統計顯示,虐兒個案總數892宗,其中性侵占33%、身體虐待占42%、疏忽照顧占20.4%。實際數字應該比這超出更多,更多的人把它變成地底秘密,不見天日,所以你我他從沒有聽說過太多。

成長階段中,身份形塑(Identity Formation)是重要一環,建立如自我感覺、智力發展、情感表達及安全感等,童年創傷把這個經驗搞亂,甚至改變大腦發展。越年幼經驗,創傷更深遠,以下有幾樣常見的深遠影響:

1. 受自毀的關係吸引:接近壞人

他們喜歡一些近似自己創傷特質的人,接近未必對自己有利的友誼、愛情關係或者處境。即使他們想內心選擇更好,作出改變,但過去的創傷影響,不自覺地重複被這些人吸引,如搞婚外情的人、有暴力傾向的人或自戀者等。他們希望從這些人身上得到建議,告訴自己需要什麼。每一次錯覺不再像從前不幸,反而無意識捲入更多傷害之中,不幸又重新降臨。這種關係令他們覺得困擾、迷失,不斷帶返去舊的自我,無辦法透過建立新關係而有新的自我。

經歷過童年創傷,成年後出現創傷後遺症。(iStock)

2. 避免建立關係:自己一個更好

受童年創傷的人避免親密關係,隔離自己,就好似為了避免有害的關係再次傷害自己。他們忘記了,健康的關係對成長好重要,幫助你改變與成長。成年後為了自我保護,寧願不要關係的話,不利成年後的個人發展,一直沒停止嫌棄自已,責罵自己。

3. 自我厭惡:一想到自己就不舒服

如果童年創傷來自父母、兄弟妹姐或者重要的人,他們代表了你內心之家,為了不會因為回憶而痛苦不堪,寧願避免接觸「自己」,另一個極端是自我毀滅。把自己完全抽離了,就不用觸碰沒有辦法承受的疼痛,創傷太巨大了。結果是你不再照顧自己,也習慣自我厭惡地生活,同時沒有辦法反思自身,或從自我肯定中逃出內心的監房。

4. 冷漠:對所有事情沒有感覺

感覺麻木,甚至沒有情緒,經歷童年受忽略,感覺在家中沒有地位,情緒逐漸由自我中抽離。他們可能感覺到好模糊的情緒,如沮喪或無聊,嘗試壓抑不滿直到嬲爆炸。他們對自己才有更多情緒,如自我憎厭,對積極正面的人反感,不懂得表達善意,導致人際關係碰釘,人生好難踏前多一步。

Psychology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