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職場.韓國】不喝酒難覓戰友?80後台女:公司裏被當成外人

撰文:女子學
出版:更新:

常常看到韓劇中,一群下班後的白領男女們聚在一起吃烤肉喝燒酒、唱K 維繫感情,韓國人的職場文化是不是離不開酒精呢?在擁有強烈民族精神的韓國企業上班,外籍人士該怎麼融入社交圈?來看看目前定居首爾,畢業於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女生Fion和大家分享,想要闖蕩韓國職場,必須知道哪些事!

究竟韓國人的職場文化是不是離不開酒精呢?(韓劇《獨酒男女》劇照)

燒酒杯杯喝,感情快快好

跟韓國人打交道,最讓人害怕的或許就是「燒酒」了。前美國記者Frank Ahrens在他的著作《韓國,原來如此!》一開頭,就描寫着這樣的場景︰

「韓國流行音樂砰砰砰的轟進我雙耳,熱力四射的程度教人不敢領教;二手煙充塞我的肺,我原本乾淨清爽的襯衫早已被汗水浸濕,上面還留有稍早吃晚餐時噴濺到的牛肉汁和神祕醬料;一閃一閃的彩色燈光切割這個漆黑的密閉房間,我跟十多個大叫大嚷、拍掌喝采、又笑又鬧、勾肩搭背的韓國人擠在裏面……他們不么喝、不唱歌的時候,就忙着把某種裝在綠色小瓶子裏、由幾個中年韓國人送進來的不明液體全呑下肚。」

在韓國待了四年的我,讀到這段文字時,立刻心領神會這寫的是「會食(회식)」的「下場」。「會食」意指公司聚餐,通常是全組或全部門員工一起聚餐,由公司出錢買單。平常透過硬邦邦的工作交流,難以認識彼此,那就藉着吃飯喝酒放鬆心防,讓感情加溫。對於喜愛團體活動,強調團結的韓國人來說,喝酒博感情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不只工作,連平常的生活也很習慣有酒精相隨。

韓國人聚會常常會到晚上十二點、一點才散場,好幾次我和老公的朋友們一起吃飯,即使是帶着才四、五歲的小孩出席的朋友,也會陪着我們一路吃喝到最後,不像台灣父母會以「我們家小朋友的睡覺時間到了」為由先離開。一群人去露營的時候,也是邊烤肉邊喝酒,小孩就在一旁跑來跑去。酒精,是個非常自然的存在。

而韓國的大一新鮮人入學後必參加迎新宿營,向來也充斥着喝酒、遊戲,大學生活中一路到學校的忘年會、社團聚會、聯誼……幾乎每一個場合都有酒精相伴。等於從小時看着大人喝,到長大了自己跟朋友喝,進入職場,自然也習慣用酒精和其他人打交道。

對於日常生活中得謹守着上下關係,轉換敬語、非敬語的韓國人來說,喝了一點小酒微醺的狀態,就好像能夠跨越一點禮儀的邊界,也不會被特別注意,可以比較放鬆。以我自己來說,因為個性比較怕生,藉着酒精催化,才有勇氣拉着韓國女生朋友的手︰「歐膩(註:언니,姐姐的意思。)~幫我看這是甚麼意思。」所以我能夠理解,對喜歡結群成黨、拉關係的韓國人來說,酒精是幫他們加速拉近彼此距離的好工具。

所以我能夠理解,對喜歡結群成黨、拉關係的韓國人來說,酒精是幫他們加速拉近彼此距離的好工具。(VCG)

只是工具一旦被濫用,就會帶來負作用,甚至從解藥變成毒藥。為了凝聚團結心,讓員工用公司的錢聚餐的「會食」,後來演變成職場人下班後卻無法回家休息,還得跟同事、上司們聚餐應酬,被半強迫的灌醉,連續好幾攤的喝到半夜,隔天卻還是得準時上班打卡,成為讓人心累身也累的惡性循環。

在各種暴飲猝死的新聞、肝病防治宣導,甚至連續劇、綜藝節目的影響之下,現在許多大企業也開始帶頭改善,像是SK證券提出「119 會食」口號,就是只喝一種酒(混着喝容易醉,只喝一種會比較輕鬆)、只吃一間餐廳(吃飯就好,不用續攤到K房唱歌)、九點以前結束。讓大家純聚餐交流感情,不用再像以前得喝到半夜才能回家。

而身在職場的台灣人,其實還有一道「外國人」的金牌可用。Frank Ahrens在書裏就常提到,身為一個部門裏少有的西方面孔,他「拿到了韓國籍同事都沒有的大富翁桌遊『老外出獄許可證』」,別的同事要乾杯,他只需要配合着拿起杯子有個動作,輕啜一小口就好。

韓國職場內還有一道「外國人」的金牌可用。(韓劇《秘密森林》劇照)

雖然一個外國人身在韓國職場,難免碰上升職的透明天花板,但相對的,外國人身分也是一個百搭的好用理由:「我們╳╳人(香港、中國、台灣、美國……自行代入)沒有這樣的習慣。」或許有些笨蛋會回你:「來韓國就要照韓國的習慣做。」不過對於這樣的人,本來拿甚麼理由都是沒用的,只能閃遠一點。

如果你本來就好杯中物,跟韓國人打交道絕對可以輕鬆一點,算是一條捷徑。但如果不喜歡喝,其實也是交得了朋友,畢竟韓國人中也有不少人討厭這樣的喝酒文化。而且日久見人心,可以在別的地方展現你的本事和親和力,不用勉強自己一定得跟上韓國人喝酒的節奏。

但如果不喜歡喝,其實也是交得了朋友,畢竟韓國人中也有不少人討厭這樣的喝酒文化。(韓劇《信號》劇照)

外國人終究難成自己人

在韓國職場打拼,外國人的身分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像是前段提到的「老外許可證」,當你遇到不喜歡也不想習慣的韓國職場文化時,可以用「我們國家沒有這個習慣耶……」來稍微閃避。如果韓文有時候聽不懂,對方也會多一點理解心。但韓國人對外國人的理解心並不是長期的,像雅琪和中國同事在年薪協商的時候,就總是遇到「韓文不夠好」的狀況。

她的公司在員工就職滿一年之前,會開始做個人考績評比和加薪比例協商。主管針對員工的整體適性(出缺勤、團隊合作、忠誠度等)以及業務評價 (工作成效、業績等)考核。員工自評、主管考核後,接着是個人約談,檢討過去一年的優缺點、需要改進的部分、未來的期待等。

「妳的韓文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形容詞比較單調,可以再多一點。」組長在個人面談時對她說:「像中國同事 A,韓文也很好,就是連接詞用得比較不順暢。」

但韓國人對外國人的理解心並不是長期的,像雅琪和中國同事在年薪協商的時候,就總是遇到「韓文不夠好」的狀況。(韓劇《辭職的最佳時機》劇照)

明明是要做工作表現的考核,怎麼卻成為韓文能力的評比?組長也知道,有點不好意思的對雅琪說︰「你們是外國人,大家難免會特別注意你們的韓文能力。」

在三星工作八年的家瑩,也已經享受不到外國人身分的紅利。「工作時要用到中文、英文、韓文,寫報告或打電話時,有哪句韓文不小心用錯了,就會被酸『怎麼這個也會錯?』」身為組長的家瑩抱怨︰「現在韓國人根本沒把我當外國人看啊,他們是用韓國人的標準來要求我的韓文。」

除此之外,還有身為外國人在職場看不見的透明隔閡。「明明是我們外國職員在幫韓國品牌操作海外廣告,但如果要跟品牌做簡報,就會換成韓國同事上場。」雅琪頗為不滿︰「像有次中國廣告出問題,朝鮮族同事想親自跟客戶解釋來龍去脈,卻被組長擋了下來,派韓國同事去開會。」

「明明是我們外國職員在幫韓國品牌操作海外廣告,但如果要跟品牌做簡報,就會換成韓國同事上場。」(韓劇《辭職的最佳時機》劇照)

公司認為,讓韓國人跟韓國人去談比較方便有效率,對外籍員工來說卻有種被當成傭兵、工具人的感受。想獲得跟韓國員工一模一樣的評比標準、升遷速度,得比韓國人更拼才行。

「公司根本沒有把我們當成自己人。」雅琪覺得有點委屈。

在越南台商企業工作過的我卻有不同想法。幾年前,我被外派到胡志明市,全公司裏裏外外大約一千名員工,我和同期同事卻在進公司第一天就被帶去和總經理打招呼,和副總吃晚餐,之後還三不五時要和董事長同桌宴請客人。而那些場合,卻從來沒有越籍同事現身。我才二十七歲,職稱只是專員,爸媽也都是普通人,憑甚麼我可以和公司的高管階層同進同出?

內容截取自《她們的韓國夢:打工度假的美好與幻滅》(時報文化出版)

只因為我來自台灣,我是外地人,所以我可以直接跳級,被視為儲備幹部來培育,和我年紀相仿、差不多學歷背景的越南同事卻很難獲得同樣的待遇。別以為這只是亞洲文化的企業特色,我在越南所遇到的歐美企業高層,九成都是操着流利英文的西方面孔。這難以分類為歧視或歸咎於誰,就只是許多企業習以為常的做法。

身為一個外國人,要成為韓國公司的「自己人」,必須花更多時間和精力證明自己:證明能力、證明潛力、證明忠誠度,有時並不是努力就一定會有成果,還包含各種複雜的因素,包括產業環境、自身的專業度,甚至運氣和機緣。

在韓國職場、韓國企業,我們永遠是外國人,這不是甚麼「韓國人排外」的證據,而是不管在哪個國家都會遇到的現象。而韓國企業會僱用外國人,也是因為他們需要某些在韓國員工身上找不到的特質。同與不同,理解對方的不理解,我想是不管在哪一國職場都能長久走下去的心法。

身處韓國職場的「外國人」,快來一杯放鬆一下吧!(韓劇《隧道》》劇照)

內容截取自《她們的韓國夢:打工度假的美好與幻滅》

【本文獲《女子學》授權轉載。《女子學》致力成為亞洲最大女子知識平台。以自我「培力」和創造「改變」為宗旨,用最真實溫暖的筆觸,為時代中的柔性力道賦予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