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創傷後遺難憑外表辨別 先擁抱再傾訴安撫受傷的心

撰文:許芷婷 林芷欣
出版:更新:

2014年雨傘運動,那時還在就讀港大的林子穎為梁天琦拍攝紀錄片《地厚天高》。2018年6月11日,梁天琦旺角暴動罪成,被判囚六年。
判刑後筆者訪問導演林子穎,最深刻一句是她說:「那是創傷。我見證過的事一點一點的崩壞。梁天琦的審判是一個殘留的痕跡,提醒我,那數年發生的事、大家曾相信的事,是假的。」
很多人說這數天的香港,甚有「雨傘運動」的影子。而2014年的大學生,也已成為今天社會中的「大人」。

(《地厚天高》劇照)

從前社交媒體最多娛樂資訊,現在卻是鋪天蓋地的都是「逃犯條例」的新聞,昨晚(16日)黃衫示威者,要求「撒回」《逃犯條例》修例,危站太古廣場平台五小時後墮地亡,更令不少人迅間情緒崩潰。近日看到一篇由心理學家Susan Heitler撰寫名為《如何踢走選舉後的抑鬱》(當年特朗普當選)的文章,以下結合她的建議,再套入香港的情況,希望大家有個情緒緩衝區。

心理學網站Its Psychology曾列出數項有抑鬱傾向的「癥狀」,先關心身邊人心理狀態==>

訂立一個「隔離時間」:留一點空間給予自己

相信大部份人跟筆者一樣,總是日日夜夜追蹤最新資訊,絕不錯過任何一道直播、任何一篇新聞。因為條例影響深遠,支持、反對者兩極,即使特首林鄭月娥剛宣布暫緩《逃犯條例》修例工作,收回二讀,似乎亦未能平息示威者怨氣。加上同日的示威者墮樓悲劇,支持及反對修例的意見持續對立,亦漸蘊釀成警察開槍執法驅趕示威者是否合理等討論。一時間整個社交媒體、whatsapp群組與新聞影像,都是令人壓迫的新消息,不少人心情每況愈下。

其實,即使貼身貼心,也要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真的受不了的時候,應該讓自己停一停,避開相關的資訊。每日訂立一個「隔離時間」,即使只是十五到三十分鐘,也是好的。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

說出來毫無作用?你必須抒發情緒

《地厚天高》導演林子穎所說的「創傷」,是這樣的:「我見證過的事一點一點的崩壞。我見過大家是如何在雨傘(運動)中抗爭,大家曾經有遠大理想、光芒四射。但身邊的人也漸漸發現原來這一套並不可行,便向現實低頭了,去考公務員⋯⋯2014年的我們不是這樣的,我曾幻想,我真的能改變社會?梁天琦的審判是一個殘留的痕跡,提醒我,那數年發生的事、大家曾相信的事,是假的。」

她的意見或只說明了部份香港年輕一輩的想法,正如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員陳健波,近日亦就修例爭議,公開表示自己代表不少中產人士的心聲,指「最不忿氣是我,儲了這麼多年錢,我很努力才有今天的生活,我只想要很基本的生活,你為何破壞它,現在是我的收成期。」

有時有些創傷,無關皮肉,卻有切膚之痛,痛得入心入肺;它甚至無關年齡、無關政見、人人皆可有,因為所謂的政治本來就跟你每日的營營役役的努力分不開,社會嚴重撕裂之時,情緒自然會拉扯。

當你舊患未好,又創新傷。此時此刻,其實最應該與信任的親友談天,把感受原原本本地說出來,雖然社會現況不會一時三刻改變,起碼有個伴,拍拍膊頭,互相提醒:「要嗌一齊嗌、要痛一起痛。」

說話之前再加一個深深擁抱,永遠緊記,關心社會要及時,表達愛同樣要及時。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

Sources:Psychology Today, Its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