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又發作?可能是生理提醒 叫你處理深層次問題

撰文:林芷欣
出版:更新:
(《骨妹》電影劇照)

都市女性生活受壓,不少人睡到半夜也在擔憂明天工作、放工也提不起興趣見朋友,嚴重的甚至不止失眠,讓不少人擔心已患抑鬱症。在美國的統計數字中,12歲以上人士,幾乎是每20人便有1人患上抑鬱症,當中各個年齡組別的統計中,皆是女性患病比例較高。一直以來,抑鬱症被認為是腦內化學物質分秘失衡,可以藥物改善,早前卻有心理學家認為成因不止於此,可能是生理提醒的一種方式。

(《失戀日》電影劇照)

抑鬱症症狀:需持續達五項以上

懷疑自己患上抑鬱症?並不是單為工作、生活感到憂傷,就等如患病。根據美國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診斷標準,需在兩星期內持續性地有以下徵狀出現,並需符合五項或以上:

感到憂傷、絕望和抑鬱
對以往感興趣的活動興趣全失
體重及食慾忽然改變(增加或減少)
活動模式改變:比以往更活躍或安靜
失眠或需長時間睡眠
易於感到疲倦或缺乏動力
有罪疚感或感到無價值
難以集中精神及專注
意圖尋死或曾嘗試自殺

抑鬱症可能是策略性行為?

好像中了五項或以上?請先保持冷靜。事關抑鬱症一直被認為是體內化學物質不平衡,或加上心理影響,可按不同程度以藥物及行為治療。但原來亦有另一方向的研究,指出抑鬱症不止是障礙問題,更可能是我們身體演變、進化時,作出的一個策略性行為,是一種生理上的適應方式。科普作家Matthew Hutson早前嘗試整合相關研究,指出相關抑鬱行為,可能是希望呼喚我們停止、了解甚或處理一些重要問題,而非單純的生理不平衡反應。

(《骨妹》電影劇照)

經歷或有助分析、避免問題?

Hutson指出進化心理學家Paul Andrews及精神科醫生J. Anderson Thomson,早於2009年便在《Psychological Review》中刊登相關研究,當中提及一些重大並複雜的事件(如有親人過世、分手)發生後,「抑鬱」反應被觸發,可能是想要人重回分析狀態。在研究中發現,抑鬱症患者似乎都在經歷一個經安排的系統模式:當失樂症(Anhedonia)出現時,患者對大部份活動都失去興趣;當沉思(Rumination)情況增加,即人更痴迷於痛苦。經歷過後,隨之而來卻是分析能力與有助大腦鞏固記憶的REM睡眠狀態亦會增加。兩人更大膽假設抑鬱與焦慮經常同步前來,是因為很多問題都需要「分析能力」(由抑鬱症狀帶來)和「警覺性」(由焦慮症狀帶來),讓人能更明白問題如何引起及如何有效避免再發生。

(《骨妹》電影劇照)

修補情緒的休息期

還是不太明白?以分手的情況為例,你需要時間面對處理及修補,往往在這時極端情緒及抑鬱症狀便會出現,你可能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更認為自己處境非常糟糕,這時候你需要的正是打破日常的正能量幻象,專注面對問題,而上文提及的抑鬱症狀,仿佛就是一個癒合傷口的療程。雖然相關主張仍未獲廣泛認受,但亦同時開了一扇窗給我們了解,情緒的出現,可能在提醒我們要處理一些「深層次矛盾」。

資料來源:www.independent.co.uk、www.cdc.gov、nauti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