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自殺】年輕就是罪?永不符合期望的一代:他們都是被自殺

撰文:余婉蘭
出版:更新:

在香港,你毋須行上山就能找棟大廈的天台眺望很遠,更多人選擇這裏了結生命,天台更像個無望的地點。另一些天台經驗不關乎絕望,有次Sonia坐在旺角鬧市天台「企跳」,俯望街道,人像螞蟻一粒粒的細小,她抬高頭就見藍天白雲:「人好渺小,那一刻你會突然不想死。」Kevin也從天台望見街道上一粒粒的「人」,那種渺小更像一種可有可無。「從天台望落去,人渺小到,你不在意也不察覺突然有個人消失了……人對人而言,死去像沒所謂。」他描述一種尋常觀察,整個社會看待一條生命可以有多輕。
攝影:黎家浩

世界歸根結底都不屬於我們

「防止青年被殺協會」兩個成員Sonia和Kevin選擇在天台接受訪問,他們對這地點並不陌生,二人同樣95年出世,如此年少,從前都曾站上這麼高的地方想要死去。年輕人的生命再不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朝氣蓬勃。青年人的生命正值興旺,卻急着要消逝。

Kevin做兼職平面設計師,一上天台就聊起《香港製造》,那是一套關於青年自殺與無望的電影,片尾播起毛澤東對年輕人的說話:「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也是你們的。你們年輕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

站得越高也可以代表年少輕狂。Kevin說起另一次站在高處的經驗,陪着一個想尋死的抑鬱青年,站在太平山頂,好高,香港像在腳底之下。他們一人一句爆粗鬧爆吃人社會,粗口越鬧就越搞怪,最後剩下一堆笑。夜深時分,世界像是他們的,然而眼前的世界,好像歸根結底不是他們的。

根據死因庭截至2017年6月30日數據,2016年有954宗自殺個案,當中更有129宗30歲以下人士自殺個案,平均三天就有一宗青年自殺,佔總自殺個案百分之十三點五,比去年輕微上升百分之零點二。另外,醫管局的數字顯示,2015至16年度就有逾1.25萬宗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新症,2016至17年度18歲以下抑鬱症患者由270人升至510人,5年內增加近9成。全港具相關專科資格的醫生不足20人,非緊急個案輪候時間達1至3年。

路上見到被輾死的麻雀,我們停留一會。

香港青年都是被自殺

「防止青年被殺協會」的名字好惡,Kevin說惡到沒有學校或社區組織敢請他們搞講座,推廣精神健康。他們認為,「被殺」一詞更深入香港青年自殺問題的癥結,大部分年輕人自殺都是「被動性自殺」,背後原因離不開社會。像他們協會Logo,被吊死的青年頸上纏了好多氣球,代表家長過高期望,代表學業壓力,代表感情煩惱,代表性別認同、歧視問題,代表對社會政治氣氛失望等林林總總的原因。

「防止青年被殺協會」在2017年成立,以青年精神健康議題為本位的獨立組織,設有FB專頁,一班年輕義工希望用貼地、朋輩關懷的方式,喚起及導正社會大眾對青年情緒困擾問題的認識,鼓勵大眾由關心身邊人做起,正視青年自殺問題。

「無人一出世就尋死,而人是吃希望的動物。」協會成員Sonia說。

自殺就是漫漫累積的過程,你見著意義和希望逐點失落,和世界的關係和牽絆也逐一失去。報紙上見到單一原因從來只是偶爾的觸發點,人的情緒反反復復,在不停流轉,每一下都可能扳回,或推他向著盡頭。

「人的生命好頑強,要『殺死』一個人並不容易。」Kevin沒說出來的那句是,究竟我們的社會出了什麼問題。

想知道一個社會未來,望下現在的青年是怎樣。現在青年不斷地自殺,社會也不斷步向死亡。
Kevin
Sonia從事幼兒教育,聽孩子最愛說的一句,我很攰,我很攰。

Sonia說她們這一代喜歡《消極男子》,更甚於Steve Jobs或霍金之類傷健人士的勵志故事。「《消極男子》裡講,為什麼你沉迷韓劇和打機?因為你現實裡永遠做不到,作者很明白我們這一代人。」她記得小學時默書99分,全班第一,做小學老師的母親冷冷一句:「有咩用?都唔係100分,努力拎埋果1分!」母親的期望像個無底洞,Sonia怪責自己未夠好;到她長大後因為情緒低落,打去熱線傾訴,電話另一頭播起汪明荃把正氣聲,說著自己演藝事業有幾成功,叫你不好放棄。她像回到從前,感覺難堪,依然問自己同一個問題,是否自己未夠好,未夠努力,所以不成功。

我們可以做個平凡人嗎?Kevin點出這個世代的抑鬱和無盡疲累的來源:「Steve Jobs的故事教訓我們,你讀不成書也沒有所謂,最重要你成功,至少創立到間蘋果公司。當所有人要求都非凡,就再沒有人非凡,而本來的平凡就變成了低劣。為什麼平凡是錯?」但我們社會發展到的「平凡」是這樣子,小學生每人至少具備三項技能,幼稚園生已經教你計加減乘除好預備名校入學試。「成日講望子成龍,你個仔是不是一條龍?他只想做魚或者鳥,為什麼迫他做龍?」

Sonia幾個月前確診抑鬱症,服食精神科藥物,她很清楚藥抑壓無論好或不好的情緒,困擾她的問題仍然沒消失。

防止青少年被殺協會專頁運作幾個月來,受情緒困擾年輕人Inbox傾訴心事,曾經他們收到一通inbox訊息是最後求救,有個年輕人預備跳軌,Kevin和另一名義工沒命逐個東鐵月台找,實實在在有條生命幾乎在指間失去,隔天就成為報章一小格沒有記認的自殺報導。把年輕人拉回來後,Kevin臉上不敢表露出生生死死,故作輕鬆,對方猛悲傷地說自己垃圾,好無用。

「尋死的青年是名雙性戀者,他失去教友的支持,同志圈或異性戀圈同樣不接納他。他熱心社運,雨傘運動後政治氣氛越來越差,自己什麼也幫不到。還有一件事,他一直有情緒困擾,想去公營醫院看精神科,醫生說要排期兩年,他等不到兩年,後來只想到死。」數來數去,明明沒有一件事是他做錯。九成九想尋死、不快樂的年輕人都喃喃說著同一句話,我是垃圾,我無用。Kevin說考試從沒多過六十分,考八十分的後生仔卻說自己廢柴。社會生病,大家怪責受害者,連受害者也怪責自己。

防止青年被殺協會設計的海報:

「好多人覺得後生仔唔會死、唔會累、唔會有抑鬱,永遠好似太陽咁有光芒。你們高估了後生仔,當他們一自殺,你只怪他唔捱得,無抗逆力,廢青!」Kevin也說出自己活了廿年人的處境,在香港,年輕就是原罪,高官兒子自殺一事讓他再一次見證,社會對無權無勢年輕人的苛刻,對有權有勢的成年人寬容。電話裡,他忍不住一口氣爆發出來:

「平民百姓的死是數字,高官兒子的死才是故事。整個社會斥責兩個學生貼涼薄字句,批鬥到一個位我以為他們殺死高官個仔。口德重要還是生命重要?其他自殺的年輕人和高官個仔一樣,也是一條條的生命,有沒有人關心過?」社會越來越瘋狂和涼薄,自殺新聞裡順便為豪宅賣廣告,順便分析投資「凶宅」策略。媒體為了點擊率揭自殺者私隱,直播跳樓。底下的留言依舊一句句廢青、抵死在鬧,而口德和涼薄沒有討論到這邊來。幾天之內,再又有兩名年輕人自殺死去。防止青年被殺協會是什麼組織?青年自殺問題上,他們補社會什麼缺口?請看另一篇文章及短片:

防止青年被殺協會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