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童真.一】失去兒童節目,我們會失去什麼?

撰文:郭文德
出版:更新:

近年各大西方網上媒體巨擘紛紛都在投資兒童節目。今個月中,Netflix全球兒童內容部門總監 Andy Yeatman聲稱他們逾億用戶裏有超過一半曾經收看其節目。
兒童節目還是西方媒體公司試行新技術的焦點領域。Netflix今年6月推出互動式兒童節目產品。創新總監Carla Fisher表示:「孩子很想與他們喜愛的角色『遊玩』,並且傾向於輕敲、觸摸和滑動熒幕。他們也會與熒幕交談,好像角色能夠聽到他們的聲音一樣。」
反觀香港,長期依賴外購節目、廣播條例的局限以及「贏在起跑線」的壓力,令本地兒童節目前景黯淡。香港的串流服務也正逐漸流行,業界能抓住契機,為下一代重建童真嗎?
(此為【那些年的童真】系列之一)

過去幾年,香港兒童電視節目予人衰頹不振的印象。有一種意見認為這要歸咎於影音傳播媒介多樣化,導致電視觀眾人數劇減。可是對比國外市場,就會發現這種說法並非必然。

10月19日,常識媒體(Common Sense Media)公布對美國八歲以下兒童使用傳媒及科技玩物情況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的孩童每天平均花費58分鐘觀看電視節目,長度較2013年回升了1分鐘,並且繼續高於48分鐘的手提器材及10分鐘的桌面電腦。不過,這些電視節目的提供者卻出現了明顯轉變,有高達72%的兒童家庭已經使用Netflix和Hulu等網上串流授權點播服務,傳統有線電視用戶則從2013年的70%微跌至65%,這種情況對於香港有何啟示?

串流媒體爭奪兒童節目市場

一般香港人可能感驚訝的是,近年各大西方網上媒體巨擘紛紛都在投資兒童節目。以Netflix為例,它於2011年8月就讓旗下兒童節目自立門戶,2012年12月與迪士尼(Disney)簽約達致轉播協定,2013年6月與夢工場(DreamWorks)動畫公司合作製作原創內容節目;今個月中,Netflix全球兒童內容部門總監 Andy Yeatman聲稱他們逾億用戶裏有超過一半曾經收看其節目。

其他媒體本年同樣有不少針對兒童節目的積極舉動,像7月初英國廣播公司(BBC)宣布增撥3,400萬英鎊到兒童節目預算上,9月底亞馬遜(Amazon)則與天才品牌(Genius Brands)落實轉播其兒童頻道節目的協議。

孩子傾向於通過輕敲、觸摸和滑動熒幕,來與喜愛的角色互動。(Getty Images)

此外,兒童節目還是西方媒體公司試行新技術的焦點領域。今年6月,Netflix宣布推出兩套包含自選「分支敘述(branching narratives)」內容的互動式兒童節目,容許觀眾為劇中角色做選擇,藉此欣賞和塑造多線的故事走向。

Netflix產品創新總監Carla Fisher表示:「孩子很想與他們喜愛的角色『遊玩』,並且傾向於輕敲、觸摸和滑動熒幕。他們也會與熒幕交談,好像角色能夠聽到他們的聲音一樣。」她又強調這兩套影片只是一個起點,重申Netflix提供「有意述說非單線故事」的內容創作者「遨遊和嘗試新事物的自由」,暗示未來Netflix可能會將互動式內容擴展到其他種類節目之上。

串流服務比較有線電視更加容易取消、重訂,……而(加入更多兒童節目)目標就是讓用戶這項決定變得更加困難。
BTIG 傳媒與科技分析員 Rich Greenfield

另一方面,各國現有規管宣傳法規主要還是針對傳統電視服務,尤其對兒童節目之間的廣告內容限制頗為嚴格,變相鼓勵了兒童商品改用網上平台來迴避相關限制。2015年2月啟用的YouTube Kids應用程式,從推出至今便一直被批評讓孩子接觸過多的宣傳廣告,但這卻從側面證明相關節目確實蘊含豐富商機。

兒童節目商業潛力客觀。圖為長盛不衰的《芝麻街》。

香港依賴外購 缺乏創新動力

與歐美國家相比,本地兒童節目表現遠遠不及。2012年,德國青年與教育電視國際中央學院院長Maya Götz、南伊利諾大學傳播學教授Dafna Lemish對23個地區的兒童電視節目進行比較研究,發現香港的兒童電視節目本地與海外製作比例為1:99,勉強高於全無本地製作的肯尼亞,並遠遠落後於中國的53:47、英國的68:32和美國的83:17。

(缺乏本地自製的兒童節目會讓孩子)僅得有限機會去認識他們生活的世界與聽取屬於他們自己文化節目的故事……觀看以其他文明故事表現為主的節目,會帶來本地傳統與價值遭疏遠及暗中貶值的危機。
學者Maya Götz及Dafna Lemish

原創電視內容發展經驗上的落差,也會制約當地節目製作形式發展。香港本地動畫製作50多年以來,至今依舊只能在兒童電視節目內擔任輔助角色,電視上播放的獨立原創動畫寥寥無幾,這顯然是長年依賴轉播外購動畫所帶來的惡果。

自製兒童節目受到政府法令規管,禁止加插植入式廣告而令其幾乎無利可圖,同時還不可以有明火、利器等內容,並且過分強調節目教育意義多於娛樂作用。在這種情況之下,製作方根本沒可能有動力去大力改革節目形式,前線員工發揮空間也會受到多所制約,結果就是本地兒童節目愈發充斥傳授知識、才藝表演及問答比賽等環節,它們實際是在按成人標準模塑兒童吸收到的資訊,像傳統學校教育一樣強調知識、才能和成功,甚至稱為兒童課堂在家中的延伸亦不為過。
 

香港長期依賴外購節目,本地動畫寥寥無幾。圖片為香港最成功的原創動畫麥兜系列。(視覺中國)

本地兒童節目成燙手山芋

打造形式創新又受歡迎的兒童節目真是如此困難嗎?隨手打開YouTube或其他影片分享網站,就能夠輕易找到許多出自香港獨立製作者的有趣影片,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發布以後深受本地童年、青年觀眾喜愛。

這些獨立製作者擁有的資源、接受的訓練,絕不會多於各大電視台聘請的專業員工。既然他們有能力製作出讓數以萬計香港孩子點擊的原創影片,相信沒人會同意專業電視台人員無法做到同樣的事。歸根究柢,是電視台管理層多年以來自暴自棄,不肯投放心力下去發展兒童節目,放任這個市場遭到外製卡通攻佔;到問題浮上枱面後,兒童節目工作者反而成為了磨心,觀眾批評他們表現恐劣,管理層則千方百計想要拋開這個燙手山芋。
 

業界應抓住契機 再造無憂童年

除了前述各種因素之外,兒童節目會陷入現時的困境,其實也與它面對的市場─家長和孩子脫不了關係。香港家長近年愈來愈迷信「贏在起跑線」,要求孩子在下課後參加各種興趣班、訓練班,再加上學校派給他們的繁重功課作業,豈會還有時間坐在電視機前優哉游哉觀看節目?
 
其實香港家長很需要注意到一點,兒童電影節目具備十分豐富的教育作用。大量學術研究已經表明,影音節目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下讓孩子對節目內容出現的事物產生興趣,進而刺激他們深入思考背後玄機,作用絲毫不亞於傳統填鴨式課堂或閱讀書籍等學習方式。

縱使外國兒童節目質素普遍優於本地製作,但這卻不代表它們能夠完全取代香港原創節目,因為外國節目內容始終取材自迥然不同的異地生活環境,箇中經驗大多數都不適用於香港。

香港現在剛好逐漸流行串流電視服務,無綫電視的「myTV SUPER」、NowTV的「Now隨身睇」、有線電視的「i-CABLE流動版」、香港電視娛樂的「ViuTV」等本地平台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而Netflix和YouTube TV 等國際級平台亦在積極拓展香港市場。本地業界應該趁着這個契機重新發展原創兒童節目,如此才能避免再度讓外國同業壟斷了此一市場。

兒童節目要考慮為孩子創造愉悅無憂的童年。(視覺中國)

Think Big 更要 Think Small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撇開諸種商業、教育考慮,兒童節目理當是陪伴孩子成長的集體回憶,而其衰落毫無疑問是香港童真失落的縮影。老一輩香港人懷念《430穿梭機》與《閃真傳真機》,是因為當時的兒童節目旨在提供娛樂歡笑而已,何以他們當中會有大部分人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享受同一份回憶?況且為新一代人重建這一份童真,長遠來說對電視服務提供者也是百利而無一害。

試想想,若孩子從小就沒有觀看某個電視頻道,那麼他們長大後又憑什麼要求他們去看呢?今日《Think Big天地》這類兒童節目的最大問題,或許便是只有Think Big而沒有Think Small:只想到大人教育子女成材、賺取廣告利潤、應付政府規管等問題,而未考慮為孩子創造愉悅無憂的童年。

上文節錄自第84期周報(2017年10月30日),原文題為《香港兒童節目何去何從》,現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0月30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4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