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環碼頭變天】組織憂成觀塘海濱翻版 NGO無力管變黑箱作業?

撰文:黃泳樺
出版:更新:

獲得公共空間大獎的「天空之鏡」西環碼頭深受市民歡迎,惟發展局提出兩個方案,於碼頭設立社區園圃。由非牟利機構或社企營運7,500平方米空間,或只營運2,000平方米的園圃,其餘由政府管理。
多名議員和地區組織反對兩個方案,憂慮碼頭只在部分時間開放,又令原有的空間變質、商業化。最終於建制派議員支持下,中西區區議會通過開放西環碼頭1-3號泊位,作短期的社區園圃和活動空間。

獲得公共空間大獎的西環碼頭深受市民歡迎。(羅君豪攝)

園圃不會24小時開放 市民不能自己耕種

發展局指,自2005年起,中西區中山紀念公園的社區園圃均超額報名,故有需要增加區內農耕設施。因此,兩個方案均於沿城西道一段,設有約2,000平方米的都市園圃。園圃有別康文署轄下的社區園圃,不會有獨立位置讓市民種植花卉或農作物,並收割自用,反會提供導賞、手作工作坊、農耕體驗日營等,是開放式的休閒農耕。

方案中的社區園圃一直是爭論焦點。多個地區組織強調非反對社區園圃,而是選址錯誤,並憂心屆時2,000平方米的園圃將會封鎖。發展局的文件中的確指明「園圃需於每日合理時間內免費開放」,一改市民現時自由享用碼頭的模式。
政府落實西環碼頭加圍欄、社區園圃 發展局:市民一直非法進入

發展局公佈的方案一。(區議會文件截圖)

「城西關注組」成員張啟昕不解:「發展局指方案回應社區園圃需求,但市民不能自己種,也不可帶回家,即是不會吸引到對社區園圃有需求的人。如果說是休閒農耕,堅尼地城綜合大樓和社區中心也有。既然有其他地方選擇,何以必需選在西環碼頭?」

港大建築學院副教授Mathew Pryor曾指,西環碼頭風大、日照時間長及空氣鹽分高,根本不適合種植。對於發展局稱,中山紀念公園的社區園圃比西環碼頭更接近海邊,亦一直順利運作。

守護堅城聯盟召集人黃健菁道出問題:「中山紀念公園的社區園圃是密封的,才不受海風影響。而發展局卻說改開放式,做法根本兩邊不討好。」

西環碼頭風大、日照時間長及空氣鹽分高,專家指不適合種植。(吳鍾坤攝)

「應保留市民創造的空間」

思匯政策研究調查指,堅尼地城人均公共空間更只得0.77平方米,比規劃署指引的人均公共空間標準僅2平方米少於一半。中西區關注組盧樹基則指,既然區內有中山公園以外的地方作社區園圃,如匯安里公園。公共空間又不足下,西環碼頭卻漸成公共空間,何不保留現狀,達至雙贏?他說:「市民喜歡沒design就是design,less is more。」

發展區則回應指,以整個中西區計算(包括位處東邊街中山紀念公園),人均公共空間高於2平方米,不存在公共空間不足的問題。

組織:觀塘海濱翻版、黑箱作業 

發展局於計劃中指出,方案一是參考起動九龍東模式。不過,由非政府機構統一管理7,500平方米空間雖然方便,惟對機構於營運和財力方面均是重大考驗。

有議員質疑政府於三年後把西環碼頭空地收回,要求明確指出碼頭長遠用途。中西區召集人羅雅寧亦指責發展局是黑箱作業,如當年起動九龍東內定營運商的翻版。她稱難有非牟利機構有如此財力和心力,肯於三年內管理7,500平方米空間,「當年起動九龍東招標(管理觀塘海濱)只有一份標書,營運商在中標後才成立。」

民間組織指應有「方案三」,保留西環碼頭原貌。(羅君豪攝)

收回碼頭作東大嶼山計劃?

守護堅城聯盟召集人黃健菁稱:「硬套觀塘做法,社區園圃又有別以往做法,到時話使用率低,而收回作東大嶼山公路出口,居民又少一個休憩地方。」

發展局承認於《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規劃空間時,提出以西環碼頭作東大嶼山公路出口,「呢個都係顧問報告,非一定要接受。」發展局沒明確回答西環碼頭的長遠用途。黃健菁於會後反駁:「若不是想收回西環碼頭等土地,不會花巨額和心力去做研究報告。」多個地區組織表明不會接受兩個方案,批評政府是漠視民意。

守護堅城聯盟召集人黃健菁稱,不滿發展局硬搬觀塘海濱發展模式於西環碼頭。(資料圖片/鄭子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