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館.圖輯】雀館=地道文化 包輸條例60年不變:有胡不叫拆打

撰文:洪藹婷
出版:更新:

雀館是種地道文化,雞記的第三代人林偉森這樣說,他覺得落雀館打幾鋪和落酒吧飲幾杯差不多,也就是都市生活其中一種解藥。舊時的人生活沒那麼緊張時,那些人志在來賭、來贏錢,不是來吃喝的。「著短褲、叨支煙入黎打麻雀,你送佢一杯茶佢已經好開心。」現在的雀館重新裝修過冷氣的抽氣功用,依然有點煙霧瀰漫,每張雀枱旁有支裝蒸餾水、飲品,另外可柯打生果、龜苓膏甚至老火湯,也說不清雀館究竟是在都市之中扮演什麼角色了。

觀塘的雞記由1976年經營至2013年因重建而搬遷,當時雞叔以90歲之齡接受訪問,臨搬遷前還宴請街坊吃380隻鮑魚。(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1976年觀塘的雞記開張時,因為雞叔的騎師身份,請來很多紅星助陣,右起是鄧光榮、雞叔、丹娜、邵音音、鄧光榮太太、林建明、伊雷、陳觀泰、杜平、沈殿霞、鄭少秋、李道洪。(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雀館內的格局60年來不變,每一個直排的雀枱打同樣的大細,例如50/100一排為之一個單位、100/200一排為之另一個單位,每個單位設有至少一個區域經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每間雀館有此規則,包括包輸條例,以及「身上有錢、食胡有效」等其他規例。顏色設計也如麻雀。(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觀塘舊店於2013年從裕文坊遷往康寧道。(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3
舊式麻雀枱的設計是每張枱底剛好有4個洞,每個洞放得入一隻茶杯,茶杯旁邊拉出來的櫃桶仔就是「水箱」,放抽水的錢。這種枱面是泥地色,因此也稱為「泥地枱」,後來加了綠色絨的雀枱便是「草地枱」。(鄧倩螢攝)
以前麻雀特別訂造厚身的,以防老千將牌藏在手心中。(鄧倩螢攝)
雞叔自立門戶經營的第一間雀館就是新蒲崗的雞記,當時招牌有兩個圓圈,一個圓寫雞記,另一個圓畫了隻雞。自從8年前新蒲崗舖位搬遷後,舊招牌也拆下。(鄧倩螢攝)
此為「水袋」,雀館以前總有個員工稱為「水袋」,負責揹這個袋站在店內讓客人「唱錢」和「收水」。不過現在雀館已沒有這個角色,也沒有這個袋存在,多數由櫃面或其他經理兼任之。(鄧倩螢攝)
這隻霓虹燈的雞,究竟60年前由誰設計已無從稽考,但是這隻雞的設計一直沿用,觀塘裕文坊的雞記早前就是屹立這隻雞於唐樓樓頂,2013年因重建搬舖時已拆下。(鄧倩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