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使等大灣區】香港歌友跨境羅湖唱粵曲廿年:係我哋日常娛樂

撰文:林可欣
出版:更新:

粵曲是香港粵語音樂的發展起源,在今天香港卻被不少年輕一代視為過氣懷舊;有網民近來甚至留言提議年長歌友,唱粵曲請回「大灣區」。
在地少租貴的香港,主流娛樂事業似乎容不下年長一代的消遣興趣。一橋之隔的深圳羅湖卻於廿年前,已發展成一個配套齊全的曲藝城,早已吸引大批香港的粵曲愛好者跨境唱曲娛樂,近些年更組織香港歌友遊遍「大灣區」表演交流。
50來歲的心姐與一班香港粵曲愛好者,已在羅湖唱曲自娛十多年,經常練歌宵夜至凌晨前才過關回港。深圳羅湖城廿多年來,成為港人唱曲的小天地,記者近月數次跟著他們跨境練曲玩樂,看看邊境商城藏著一個怎樣的香港人世界?
(此為「粵曲文化共同體」專題故事系列之一)
攝影:歐嘉樂

跨過羅湖橋練曲玩樂,再回到香港登台看表演,對心姐和一班歌友來說,是日常娛樂,笑說志在交流粵曲。

昔廣州唱到香港、今天水圍唱到羅湖

起源自廣州茶樓的粵曲,早於上世紀已在粵港澳三地流行。當時一眾女伶輪流在歌壇開唱,後來更穿梭粵港演出登台,早過大灣區出現。研究粵曲的學者容世誠在〈城市的廣東曲藝--歌壇、粵曲與抒情性〉一文中曾提及,粵曲歌壇興旺的1920年代起,粵港澳文化緊連,多年來成為三地的文化共同體。

女伶穿梭省港澳粉墨登場這一幕,一世紀後,換成這班粵曲愛好者在大灣區消遣娛樂。

新光戲院這夜幾乎全院滿座,心姐為了這場粵曲晚會,半個月前已數次往返羅湖曲社練歌。家住天水圍的她,廿多年前在社區中心學唱粵曲,老師同學讚她聲底靚、有天份,不久便帶她北上唱曲。她起初聞所未聞,過關走到羅湖,才發現是另一個新世界,自此在那裏唱到樂而忘返。

因為同為粵語區,粵曲很快便成為熾熱的民間娛樂,心姐說發展至今,深圳羅湖的曲社比起廣州或其他城市,都辦得更有聲有色。
+6

「好似年輕人夾band咁」

採訪這天,她帶我們走進平日練歌的曲社,數百平方呎的地方,有梳化、茶几和曲譜櫃,入內的練歌房有唱台和樂池,坐滿七八個中西樂伴奏的樂師。心姐說這樣的格局及設備,多年沒變,而且每家曲社也一樣,遍佈羅湖口岸附近多幢商廈,如羅湖商業城、僑社商場和港城商貿大樓等等,皆是港人的唱曲熱點。

她自言與歌友唱曲就如年輕人唱K,「不同的是我們現場有樂師即場伴奏,有二胡、琵琶、揚琴、色士風和小提琴等中西樂器,好似你們夾band一樣。」這些深圳曲藝社設日局和夜局,分別下午二時和六時開始,每局4小時,收費1,680至2,400人民幣(約1,800至2,700港元)。幾個同行歌友,有人多唱幾首,有人客串兩首,按曲數攤分費用後,平均每人付300至1000港元。

心姐知道香港也有同類型的曲社,但自己很少去。「在香港練曲一局大約要幾千元不等,有貴有平。但一間練歌室地方不大,未必有很多位置讓多位樂師同坐伴奏,所以我們很多轉移去深圳唱。」她說因為深圳租金和工資都較低,曲社經營成本低,唱局收費便宜香港約三成。「這班內地樂師來自全國各地,不少自幼加入省市劇團訓練,也有部分在音樂學院專修古箏、提琴等樂器表演,滿師畢業便來到深圳求職謀生,技巧同樣專業。」

粵曲在1920年代脫離粵劇形式,成為一種獨特的表演藝術,心姐說它跟後來的流行曲一樣,當中有個故事,但多來自歷史故事。
香港歌友二人一組輪流入練歌室唱曲,其他人則在廳房閒聊,準備今天的曲目。

由業餘唱曲到組團登台

一班歌友,通常五至八人組隊練曲,當中有唱男聲平喉和女聲子喉,二人一組輪流入練歌室操曲,其他的則在房外廳室等候,泡茶閒聊。他們本來互不相識,經不同歌友互相介紹交換電話後,每次組隊練曲湊夠幾個人便一起北上唱唱曲。

這天練曲前,他們相約先在羅湖商業城吃晚飯,十時唱畢又再吃宵夜,一檯人開懷交流粵曲,飲飽食醉,盡興才過關回港。「這算是開心完整玩了一天。是粵曲牽引我們一起玩、一起唱歌,都是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北上唱曲於他們來說,是娛樂消遣,一班人北上唱曲玩樂,是社交活動。有歌友形容,退休後唱曲遇上這班知音人,感覺像走進新世界。

早幾年,他們更試過跟著曲社,租旅遊巴組團去廣東表演交流,順道旅遊。心姐打開手機展示照片,短短三日兩夜行程豐富:吃燒鵝、參觀朋友的果園,再來一頓農家菜,晚上則入住環境較好的酒店。以粵曲表演之名,他們去過中山、珠海、惠州等地,也短遊過廣州和澳門,把路線連起來,就是兩地政府近來常掛在嘴邊的「大灣區」。

練曲前後,歌友通常會到羅湖城酒樓點菜吃晚飯或宵夜,心姐說只有這幾間酒樓營業至凌晨,口味不太鹹或辣,較合香港人。

愛粵曲也愛廣東歌 粵港澳本是文化共同體?

經常跨境的他們坦言不了解今天那個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也自言年過半百,無需抓住大灣區有什麼機遇或融合。粵港兩地跑,卻早已成為他們的日常。心姐與歌友不少會自費在香港訂場表演,並把宣傳海報貼滿羅湖曲社門口,廣邀知音觀眾免費入場,亦有人會去社區中心表演,每月也深港兩地唱曲又表演,樂在其中。

新光戲院這夜幾乎全院滿座,練曲半個月的心姐終於登場,平日結伴唱曲的歌友也來了,笑說要支持本地粵曲發展。舞台中央掛起仿古布幕,樂池奏起粵曲旋律,這樣場景,對許多年輕人來說,也許感覺老土,對台下長者觀眾來說,卻是引頸以待的娛樂活動。

「粵劇界紅館」新光戲院近些年也屢傳經營困難的危機,心姐連忙說還未拆,又列舉仍能讓他們表演看戲的文娛中心、大會堂,說本地粵曲事業仍要支持。
+3

心姐童年時聽著母親哼唱粵曲,坐在電視前看粵語長片,聽著新馬仔、任劍輝和白雪仙等老倌紅伶長大。後來她聽過鄧麗君、許冠傑、梅艷芳,現在都曉唱他們的歌,但始終最愛粵曲。旁邊的歌友Ken哥點頭同意。他在廣州出生,自幼也聽粵曲長大。12歲來港後,迷上國語時代曲和粵語流行曲,幾年前卻重拾童年愛好,跑去學唱粵曲。另一兩鬢斑白的歌友在旁喃喃地說:「粵曲本是廣東文化,不是香港獨有,卻影響我們至深。」

下集:廣州出世的Ken哥原是「西關少爺」,12歲來港後靠雙手打拼,是1990年代典型遷廠北移的港商;被認定機遇處處的大灣區規劃,近來如火如荼展開,他卻選擇去羅湖唱曲?詳看:【大灣區.羅湖唱曲】港商北移設廠20年 半生見證深圳華美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