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兒難】社區保姆僧多粥少 屯門最缺人 半億改善撥款監管成疑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上月發佈的財政預算案提到,政府將計劃撥款兩億一千多萬改善幼兒服務,包括增設400個資助獨立幼兒中心名額、改善「互助幼兒中心」等。然而,現行的幼兒教育欠缺長遠規劃,社區支援的定位模糊,政府花費大筆開支是否能舒緩託兒服務供不應求的問題?

長全日幼兒學校需求龐大,但自2005年起政府就凍結學校數目。

「有名無實」的幼教規劃?

現時幼兒教育共分為三個模式:半日 (三小時)、短全日 (六小時) 的幼稚園,以及長全日 (十小時) 幼兒學校。香港保護兒童會<免費幼兒教顧政策意見書>提到,全港1000多間幼稚園當中,只有246間長全日幼兒學校。總幹事蔡蘇淑賢稱,本港雙職家庭眾多,對長全日學額的需求甚殷,但政府則欠缺相關規劃。

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幼稚園設施的標準為:每1000名3至6歲以下幼童 應設500個半日制學額和500個全日制學額。

「當中的數字沒有清楚列明,有幾多是長全日 (學額),所以家長不滿的地方是, 政府沒有將長全日作獨立的規劃標準,這解釋了為何有學額但仍未滿足到家長的需要。」蔡蘇淑賢說。

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蔡蘇淑賢稱,幼兒教育的監管嚴謹,但社區保姆只是看顧性質,缺乏專業培訓。

社區保姆資源增 監管、專業性仍存疑

「長全日」學校有限,意味雙職家長需要尋找暫託服務,本港部分幼稚園提供暫託幼兒服務,但據社會福利署文件,2017年全港的名額只得434個,觀塘區只得52個名額,但數量已是全港之冠。

各區幼兒照顧服務名額短缺,社區資源則成為僅餘的輔助。社會福利署於2011年推行「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下稱:社區保姆),各區的非牟利機構招募當區婦女成為保姆,以照顧0至6歲的幼兒以主。而另一社區服務「互助幼兒中心」,則由機構社工配對保姆及幼兒,並安排在保姆家照顧。

孩童能於日託幼兒中心透過群體活動學習社交溝通,提升語言能力。(柯詠敏攝)

屯門918用家 只得39保姆

社署提供的數字顯示,現時社區保姆於各區的「最低服務名額」為53個,使用人數及保姆的供應嚴重失衡。以屯門區為例,2017年至2018年期間,當區只得39個社區保姆,但服務使用者有918人,比例為1:23。社區保姆的收費按各營運機構而訂,平均每小時約$15至$20元 (每個幼兒)。社區保姆數目嚴重不足,政府於剛出爐的財政預算案則計劃增撥五千二百萬元經常開支,提高社區保姆的服務獎勵金及加強保母訓練,期望吸引更多婦女加入。

縱觀社署的數字,各區社區保姆的人數甚不平均,如油尖旺及九龍城的保姆人數分別有223及449人,但元朗、屯門的人數分別只得70及30人。蔡蘇淑賢解釋,社區保姆均屬機構自行招募,社署則沒有訂下各機構人手編配。

社區保姆的收費按各營運機構而訂,平均每小時約$15至$20元 (每個幼兒)

政府花上半億投放於社區保姆計劃,如同將社區保姆作為日託服務短缺的「補給品」。可是,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蔡蘇淑賢坦言,社區保姆的性質以看顧為主,難以取替專業的恆常託兒服務。「理想的幼兒教育應該『教顧合一』,但如今兩者的性質不同——監管、資源及人手難以並論。」

日託幼兒服務名額短缺,不少父母將照顧責任交給長者。 (資料圖片)

教顧應合一 日託幼兒服務難取代

蔡蘇淑賢曾撰文指,長全日幼校的主要特色並不在於「長時間」,而在於它是一個具有高度社會使命的學校,這與一般單純強調教育的幼稚園不同。除了教育功能之外,它更兼具支援雙職及匱乏家庭的功能。

與社區保姆相比,孩子在資助幼兒中心等專業的恆常服務中,能透過群體活動學習社交、溝通技巧,並加強語言及肌肉訓練。蔡蘇淑賢認為,兩者的環境大相逕庭,兒童的發展亦有相應影響。「0至6歲是十分重要的發展時期,但社區保姆只是一個普通婦女,你不能期望她的角色等於媽媽或專業人士,這就是計劃不到位的地方。每日多個小時被保姆照顧,與一個在長全日(資助幼兒中心或幼稚園)學習的小孩相比,後者會吸收到更多。」

長全日的幼兒教育著重群體活動,訓導孩子的溝通及語言能力。 (歐嘉樂攝)

在現時制度下,恆常服務未能滿足家長需要同時,社區支援因定位問題亦難以補上。根據2018年《施政報告》及今年財政預算案分別提到,將計劃改善「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及「互助幼兒中心」,然而蔡蘇淑賢仍擔心監管及專業的問題。她以外國的保姆為例,參加者需經歷百多個小時的實習及考試才可獲取牌照,「社區保姆有認證嗎?香港的機構有監管,但還未達到恆常託兒服務的水平。」

根據教育局的《學前機構辦學手冊》,詳細列明符合標準的教顧 (edu-care) 服務的要求,如選址、樓宇設計、傢俱設備等均有相應要求。以選址的要求為例,除了圍繞天台遊戲場四周的護牆外,為未滿兩歲兒童而設的幼兒中心不得高出地面超過1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