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兒難】北區僅得一嬰兒園 BB等半年 媽媽棄全職湊B女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每日早上八時,來往上水及粉嶺的70K 巴士,如同一輛「BB校巴」——有身穿校服的幼稚園學生,也有不少手抱嬰孩。年約兩歲多的樂晴伏在Doris身上,乘坐半小時的車程前往位處粉嶺華明邨的日託嬰兒園。「這邊上車的BB和家長,大多都是去那間嬰兒園,因為這裡就得一間。」今天是「三八婦女節」,百多年來世人歌頌女性的付出,但如今婦女仍因託兒服務短缺而感到徬徨。
根據政府統計署資料,每年約有5至6萬名嬰兒出生,但現時全港僅得12間資助獨立幼兒中心,為2歲或以下的嬰幼兒提供全日制託管服務,名額只得738個。雙職家庭對託管服務需求龐大,剛發佈的財政預算案計劃撥款兩億一千多萬改善幼兒服務,包括增設400個資助獨立幼兒中心名額、改善「互助幼兒中心」等。撥款數字亮麗,無論恆常服務或社區支援仿似能全面照顧家長需要,但前者仍供不應求,後者則缺乏支援,大花銀彈後是否仍能對症下藥?
攝影:歐嘉樂

Doris每朝8時抱著女兒乘坐巴士往粉嶺的嬰兒園。

30歲的Doris個子不高,每天背著一整袋日用品及30磅的女兒,於上水巴士站候車。她按下電話查看時間,皺著眉頭說:「今日又遲了。」對於負重超過30磅的人來說,分秒也難以忍奈。然而,即使Doris每天大包小包跟跟女兒由天平邨前往粉嶺,她仍自覺比更多媽媽來得「幸運」。「等待了半年,女兒十個月大上了嬰兒園,因為當初真是找不到人照顧。」

「死啦,個女邊個湊?」

嬰兒還未出生時,有媽媽於已為孩子輪候育嬰園、幼兒中心,但Doris當時仍有全職工作,她於坐月時才猛然想起孩子的照顧問題:「新手媽媽很多事都顧不到,那時候突然想『死啦,個女邊個湊?』。」

擔心長輩照顧 兩代有代溝易磨擦

Doris當時任職展覽策劃工作,曾考慮聘請外傭或交託爺爺照顧,惟兩者均非她所願:「外傭住屋企的話根本沒有空間,而爺爺湊的話,擔心兩代人的照顧方式不同而有磨擦。」Doris當時於網上搜尋當區的幼兒照顧服務,發現相關的配套相當匱乏。據社會福利署資料,北區得一間日託嬰兒園,僅有48個名額,「半年前開始排,同時還有輪候幼兒學校,但我在waiting list (等候名單) 排160,應該都沒有可能。」

巴士如同「BB校巴」,Doris說與上水相比,粉嶺的幼兒教育資源較集中。

資助獨立幼兒中心:由社會福利署規管,以照顧3歲以下兒童為主,提供全日照顧

女兒今年兩歲,十個月大時已上位處粉嶺的日託嬰兒園,Doris認為女兒的語言發展、自理能力比同齡臬童較佳。

社區保姆成救命索

當嬰兒園、幼兒學校還未有消息時,Doris 唯有尋找自僱保姆,但對方照顧女兒兩個月後就辭工,當下教她甚為徬徨。「我每天都好緊張,放工回家就在Facebook 搜尋合適的保姆姨姨,有好多回覆,但作為媽媽都會考慮很多,例如家庭環境、經驗,看得多都很疲累。」她不敢回想當時是否患上憂鬱或躁狂症,但明顯情緒容易焦慮,心情起伏不定。除了未能找到適切的照顧者,她更開始自責:「當我不斷找人照顧女兒的時候,發現我好像好似不斷把女兒『塞俾人』。」

Doris於求助無援的時候,決定辭去全職工作 ,轉為私補導師,加上同時找到「鄰里支援幼兒計劃」(俗稱:社區保姆)幫忙,能夠於輪候嬰兒園半年間照顧女兒。「社工知道我很焦慮,立即替我於天平邨找保姆,但保姆並非每條邨都會有,所以有一個合適的真的很幸運。」

現年30歲的Doris原本任職展覽策劃的工作,後來因照顧女兒而轉為私補導師。「現在也是一種學習,我能教識別的學生,將來也能教授女兒。」

報告指使用率低?「我們超過100%」

由於區內嬰兒園名額短缺,Doris唯有尋求社區援助。本港多區均有非牟利機構營運「鄰里支援幼兒計劃」及「互助幼兒中心」,提供0至6歲的幼兒託管服務,惟兩者均是招募婦女作照顧者,其服務穩定度及專業性均成疑。

據社署資料,本港共有18間互助幼兒中心,而2018年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發佈的《幼兒照顧服務的長遠發展研究》提出,2017年至2018年互助幼兒中心的平均使用率只有8%,並建議政府逐步重整。然而,香港婦女中心協會署任高級發展幹事鍾世昌稱,協會在2014年提交與社會福利處的計劃書相比,協會每年的服務數字均超過100%,「部分機構使用率低的原因,是機構難招募義工,加上社署發出互助幼兒中心牌照後,機構每年均要花上兩萬多元續牌,種種情況導致有些機構放棄營運。」

幼兒服務名額短缺,地區支援如「互助幼兒中心」等服務的專業質素成疑。

社署缺支緩 難保專業性

鍾世昌續稱,互助幼兒中心的原意雖是婦女互助,但當中涉及行政工作的人手,甚或婦女培訓等開支,而社署並沒有提供任何資助,「機構會提供on job training (工作中培訓)及工作坊,教授基本的照顧技巧,主要以看顧為主,但家長的期望則愈來愈高。」他解釋,不少家長都會詢問中心同時會否提供興趣班,但人手上協會則難以自行撥出額外開支。

社署支援欠奉,導致機構缺少誘因提供更多培訓及服務類別,最終的受影響的是一眾家長。然而,報告提出的轉型能改善現況嗎?鍾世昌稱,社署曾建議將幼兒中心改為向3歲以上的的兒童提供課餘託管服務,「這樣變相導致0至2歲的照顧服務更少,我建議應該將託兒服務正規化,例如向義工保姆提供專業培訓,或設定保姆名冊,肯定他們的背景及資歷。」

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蔡蘇淑賢則認為,幼兒服務理應「教顧合一」,現時政府大力撥款增加社區保姆資源,但這並非專業服務,理應改善幼兒教育的規劃,為何她會有這個想法?詳情可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