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身肉搏】南亞裔青年教長者打泰拳 合力打走「受助者」標籤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1、2,right kick!」眼前滿頭白髮的蔡燕儀,出盡九牛二虎之力,對著阿文揮拳,台下圍觀的人隨即鼓掌叫好。
這裡不是擂台,也非進行博擊賽。一眾長者與南亞裔青少年,這天來到位於藍田的長者中心,其實是要表演泰拳健身操。別看一老一嫩一拳一腳間充滿默契,數月前他們仍互不相識,彼此連花拳繡腿也不會。負責社工指,他們希望能透過泰拳活動,打破長者對少數族裔的既定印象之餘,亦拉近南亞裔青年與本地社區的關係。
攝影:黃寶瑩

「我哋都係畀老人家打㗎咋!」在班中擔任泰拳助教、巴基斯坦裔的莫德文(阿文)說。這個長者泰拳班正名為「南Teen傳耆泰拳操」,計劃是由保良局方樹福堂兒童及青少年發展中心,及聖雅各福群會懷愛長者鄰舍中心共同協辦,並由港城西北扶輪社贊助。南亞裔的青少年在泰拳班擔任助教,為長者設計一系列泰拳健身操。

莫德文(左)今年22歲,是巴基斯坦裔,在香港土生土長,操得一口流利廣東話。

語言不成溝通阻礙

南亞青年跟長者cross over,首先要解決溝通問題。像22歲的阿文在香港土生土長,操得一口流利廣東話,跟長者溝通不成問題;而另一位泰拳導師,今年21歲的阿星,雖然過去就讀天水圍的少數族裔學校多以英文交流,近年他升讀珠海的大學,選修中國語言,因此以中文溝通亦不成問題。

泰拳動作激烈,因此課程特地配合長者身體情況,即使坐輪椅的長者亦能參與健身操。曾經歷過中風的蔡燕儀今年62歲,半邊身一度癱瘓不能動,打泰拳更是一大難題,「我哋初初都跟唔到啲步驟,我就更加左右都唔識分!」

蔡燕儀(右)今年62歲,曾經歷過中風,她說起初連打拳前熱身的拉根都有一定困難。

青少年教長者打拳有心得

泰拳班上有專業教練,亦有十位南亞裔青少年一對一輔助長者打拳,而青年與長者之間卻並非「師徒」般簡單。阿文習拳多年,過去曾教授小朋友打泰拳,不過教長者卻是第一次。面對左右不分的長者,助教們歸納出一套法則:在長者出左拳時,自己的右手要收起來、出右拳時則收起左手,長者見到有手靶就自然會揮拳,節省思考時間;長者做踢腿動作容易失平衝,青年就在長者身旁提醒,須調整後腿站立的角度以便站穩。說起南亞裔青年,燕儀就讚口不絕:「佢哋好有禮貌,又細心,我哋打唔到咁高嘅拳,佢哋都會不厭其煩,跪低啲,就返我哋個力量同高度。」阿文又如何看?面對不熟識泰拳的一眾長者,他卻直呼好可愛:「他們表現出來會與其他人不同,好多人都唔鍾意做運動,但當你見到一個80歲、60歲的人肯打泰拳,佢唔係專業,但係至少佢肯嘗試。」

長者對南亞裔人士不了解

新聞上報導的吸毒、非禮等負面新聞經常出現南亞裔人士身影,這群長者又如何看待他們?談起少數族裔,燕儀對南亞裔人的認知,充其量只想起一位以棟篤笑聞名的印度裔港人Vivek,她笑笑說:「以前唔認識南亞裔人士,亦好少機會接觸到,唔知佢哋識唔識講廣東話呀嘛!不過覺得都冇乜特別,只係普通人一個。」

這天,一眾長者與南亞裔青少年的來到位於藍田的長者中心,為一班長者表演泰拳健身操,長者與青少年經過數月訓練,拳拳都對上拍子,展現默契。

彼此都被視為「弱勢」

年齡相差甚遠,種族、文化背景不同,但細問之下,兩代、兩個種族之間原來也有共通點:兩者都被社會標籤為「受助者」。燕儀如此認為:「無論長者或少數族裔,大家都係喺個狹縫中,被人歧視的一班人。」她試過在一所長者中心聽見中心主任親口嫌棄長者年老,內心不好受,「社會上對我哋(長者)嘅說話唔係咁好聽,我諗南亞裔都會有啲壓力,希望透過今次合作,可以為我哋發聲,我哋都唔係想像中般弱勢。」

燕儀說起被人歧視,阿星(左)身同感受。
「我們看似不同、有不同技能,但我們都是人,在內心深處我們都一樣。」
阿星 巴基斯坦裔香港人

原本一直寡言的沈善衡(阿星),聽到歧視頻頻點頭,「我見過好多人,收埋自己表情,扮係對我冇不滿,但係我都見到架嘛。」他說坐地鐵時,他身旁的位置永遠空着;或者與華人朋友走在一起時,警察永遠只查他的身份證,阿星皺皺眉頭說:「好心痛㗎,你知唔知?」他愈說愈激動,「我們看似不同、有不同技能,但我們都是人,在內心深處我們都一樣。」

長者要戴上一對拳套也非易事,皆因戴上一隻拳套後,手掌被拳套牢牢包住,難以戴上另一隻,阿文阿星會自動請纓,為長者戴上剩下的手套。

社工:歧視源於缺乏溝通平台

方樹福堂兒童及青少年發展中心社工姚錦全負責籌辦是次活動,他坦言,在舉辦活動前擔心過長者對南亞裔青年有負面印象,「我們不知道長者如何看待南亞裔人士,不過後來了解後,發現這群長者非常聰明,他們覺得社會上對南亞裔人士的指控未必屬實,而大部分長者向我們反映,覺得南亞裔青少年好熱情。」

本地人歧視少數族裔,姚錦全指源於缺乏平台互相認識,「經常說少數族裔不了解香港文化,其實香港人都好少機會去了解少數族裔。」姚錦全指,透過泰拳這種媒介,帶起兩代之間不同的生活話題,如在泰拳課後他們不時聚餐,長者才發現原來南亞裔人士不吃豬肉。不少社區中心都以教授少數族裔廣東話作招徠,但姚錦全認為,這樣的活動過於單向:「所謂種族共融或者文化共融,原來只是教你識字,要他們學懂廣東話,但學廣東話是否就能適應香港文化?在共融之前,何不先了解大家各自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