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集會】煙硝逼近營業至最後 砵仔糕店:租金比催淚彈更可怕

撰文:黃桂桂
出版:更新:

7月28日,民間發起反修訂《逃犯條例》遮打花園集會,其後演變成西環至銅鑼灣一帶的遊行,警方於晚上約七時開始在西環、上環及中環施放催淚彈清場,煙霧緊鎖中西區。
區內店舖早早落閘,白色的煙霧乘着風,彌漫於交錯的街道之間,飄進僖利街內,飄進那裡唯一仍未關門的店舖——「砵仔王」。
撤退的年輕示威者們看到店舖老闆鍾小姐,緊張得直向她揮手:「放催淚彈喇,快啲走啦!」鍾女士一邊忍着嗆喉的催淚煙霧,一邊拉下鐵閘。留守至最後一刻,她說是逼不得已:「因為租金比催淚彈更可怕!」
攝影:黃桂桂

7月28日晚上8時30分左右,鍾小姐在吸入當天第一口催淚彈後,方落閘關門,成為留守至最後的店舖。

空氣中的恐懼氣息

7月28日下午,上環一帶的店舖老早落下鐵閘,只有鍾小姐那不足五十呎的小舖仍然營業,原因是當天製造的兩盤砵仔糕只賣了四分一,若關燈落閘,那餘下的四分三砵仔糕便要倒進垃圾桶。

店舖與街道的界線分隔了兩個世界,她站在裡面,觀看彼岸的一片狼藉:穿着黑色上衣的示威者戴着頭盔、眼罩、口罩,手上攥着長傘,來回穿梭於干諾道中與德輔道中之間。看着眼前的黑色身影,她隱約感受到一股恐懼的氣息在流竄,「(示威者)好驚放催淚彈,未殺到已經包到成隻糉咁。」

7月28日晚上,警方在上環施放多枚催淚彈,現場煙霧彌漫。(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初嘗催淚彈的滋味

站在界線的另一端,鍾小姐顯得坦然,原來她於一個半月前已嘗過催淚彈的滋味。612那天,她因公事赴金鐘一趟,未出地鐵站,已有人告誡她:「準備好先出去啊!已經放咗催淚彈喇!」她一頭霧水:「咩催淚彈啊?又唔係射我。」然而,方踏出地鐵站口,一股辛辣的氣味便竄進她的口腔、鼻孔、眼眸。密麻麻的人潮把她推向前,她一邊走,眼淚邊止不住地流。

「好辛苦,好揦,沿途見到有人用生理鹽水洗眼,又有人戴眼罩,冇眼罩就用保鮮紙包住自己對眼。」然而,對於初嘗催淚彈的她而言,這一切都太陌生。「完全唔知點處理,揦到擘唔大對眼,係咁標眼水,最尾要衝入廁所洗眼。」

6月12日,鍾小姐在金鐘吸入人生第一口催淚彈,「好揦,好辛苦,眼淚水係咁標出嚟!」

比催淚彈更恐怖的是租金

晚上八時許,有示威者從干諾道中跑入僖利街,「砵仔王」昏黃的燈光照在示威者包得密密實實的臉上,他們既緊張又擔憂地向鍾小姐喊話:「放咗催淚彈喇,快啲走啦!」一股白煙追着示威者,飄入僖利街,也闖入「砵仔王」的界線,嗆得鍾小姐喉嚨發熱、熱淚盈眶——又是那股辛辣的氣味。剛好當時糕點賣得七七八八,她馬上執拾貨品、落閘,跑至地鐵站離開。

留守至最後一刻,她無奈地說:「催淚彈都冇得驚,最驚係咩?租金啊!」

「砵仔王」已有十多年歷史,原本位於灣仔,直至幾年前方搬至上環,最鼎盛時曾有三家分店,後來逐一結業,全都輸給昂貴的租金。「灣仔店原本租金大約三萬,後來加至四萬、五萬、六萬、七萬,捱不住了,只好結業,搬來上環。」現時店舖租金大約四萬,租約至明年為止,她也很徬徨:「唉,唔知點算。」

一個砵仔糕賣七元,一天大約賣四百個,扣除成本、租金,收入僅夠她三餐溫飽。7月31日,颱風韋帕襲港,香港掛起今年第一個八號風球,打工仔都趕回家,「砵仔王」在風雨下仍然營業。

「香港亂咗喇!」

自6月9日起,反修例風波席捲全港,港島區成為風眼,生意更是每況愈下。鍾小姐嘆了口氣,說:「這兩個月來,生意額下跌了五成,虧蝕數萬元。」

問她可有責怪示威者,她說:「沒有。他們只是表達自己意見,表達對政府的不滿,這是他們的自由,只要沒人受傷就可以。」每個星期的遊行都流血收場,鍾小姐看着電視畫面,心痛得流下淚水,總是失眠。7月28日那天,她回家第一件事便是打開電視,看看她離開後的上環發生了甚麼事。她說她支持亦理解示威者,但不願見到暴力事件發生,「我唔想見到香港人打香港人。」

7月28日,警方施放多枚催淚彈。(資料圖片/曾梓洋攝)

但這個半月發生的連串事件,尤其是元朗無差別打人事件過後,香港變了。「香港亂咗喇!」鍾小姐語帶哽咽地說。她記得元朗黑夜翌天,她於上環地鐵站聽到有人問港鐵職員:「你好,我想問⋯⋯而家搭地鐵安全㗎可?」職員愣了一愣,說:「OK嘅。」

「以前啲人好開心㗎!」鍾小姐說。以前租金便宜、樓價合理,即使不是大學畢業,亦能找到穩定工作,過簡單的生活,至少不用擔心到樓下吃一頓飯會被人打,車水馬龍的干諾道中及德輔道中亦沒刺鼻的催淚彈。

鍾小姐嘆,為何外國的手拉糖可以賣一百元,但香港的手作小食只能賣幾元?「因為政府唔支持傳統小食!」

我有一個夢想⋯⋯

鍾小姐自小時候開始,便愛吃傳統小食,砵仔糕、白糖糕、龍鬚糖、糖葱餅、叮叮糖⋯⋯「見到傳統小食就好歡喜——有得食喇!」因為喜歡,她便走去學,現在幾乎所有傳統小食都會做,包括飛機欖。「以前做小販,旁邊的叔叔拉龍鬚糖,我便看着他拉,偷師。」可是今天,會做傳統小食的人只剩廖廖無幾,「因為生存唔到⋯⋯」

她說她有一個夢想,「希望我整嘅傳統小食能夠代表香港,成為香港的地道手信。」她頓了一頓,問道:「你諗唔諗到遊客嚟香港可以買咩做手信?魚蛋燒賣?一件『I Love HK』嘅T-Shirt?傳統小食有幾十年歷史,點解唔可以代表香港?」

+1

砵仔糕的香碰上催淚彈的辣

她一直擔心這些傳統小食終有一天會消失,所以她賣的,是一份情意結,一種以前的味道。「以前的味道是實在的、不花巧、無添加。以前的砵仔糕用石磨慢慢磨出來,有濃郁的米香、紮實的豆香,及淡淡的黃糖味。但現在很多只用粉開水沖,沒有米香豆香,糖也只得甜。」

「估唔到可以食返以前嘅味道。」是她最喜歡的讚賞。「味覺好神奇,食一次就會記得一生一世。」就好像她永遠記得砵仔糕的米香、豆香及甜甜的黃糖味;也記得催淚彈竄入喉嚨的辛辣。

鍾小姐說,傳統的砵仔糕有濃郁的米香、豆香及黃糖香,口感的紮實的,而非黏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