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環境惡劣 重建趕走窮人 「世界人居日」再數房屋十宗罪

撰文:陳銘智 何潔泓
出版:更新:

今日是「世界人居日」,但香港仍有超過20萬人住在板間房、劏房與籠屋。關注基層住屋聯席關注房屋問題,批評梁振英沒有兌現興建足夠公屋單位的承諾,要求政府盡快發展閒置用地、訂立租務穩定機制,以保障基層住屋權。另一邊廂,非牟利房屋團體「仁人家園」以「香港貧民窟」為題,舉行研討會,討論房屋供應與土地規劃問題,探討何為香港人的舒適家園。

張志權早前狀告業主,要求討回4年來被濫收的萬多元水電費。(資料圖片)

公屋落成單位未達標 輪候時間為4.1年

關住聯組織幹事何智聰表示,政府曾於2011年承諾興建76000個公屋單位,但至今落成數目只有63000,距離目標尚欠萬多個。他舉例道,元朗橫洲公屋單位由原定的17000減至4000戶、屯門新慶路則由8000戶減至1500戶、西環加惠民道就由2700減至2300戶。特首曾訂立10年建設20萬公營出租房屋的計劃,已成泡影。

梁振英亦曾承諾確保公屋輪候時間為平均3年,但現在平均輪候時間為4.1年。何智聰續稱,分間樓宇單位 (劏房)租金在梁振英任內升了10.5%,佔住戶入息比率超過3成。特首亦曾表示會額外提供中轉房屋,安置重建及清拆的受影響居民,然而近年政府只開放屯門寶田收容所,更建議清拆唯一一個位於市區的石籬中轉屋。

78歲的阿權排了2年長者公屋,毫無音訊。(何潔泓攝)

劏房環境惡劣  業主超收水電費 

78歲的阿權,以3200元租住深水埗100呎劏房,居住環境擠迫。他2年前申請單人長者公屋,至今毫無音訊;而他每月領取的生果金未夠繳付租金,唯靠子女補貼,希望可盡早獲編配單位。另一位劏房戶張志權,過去4年更曾被業主超收水電費共10557元。面對業主濫收慣例,張志權早前入稟小額錢債審裁處,追討數年來被業主多收的費用,成為第一位控告業主濫收水電的劏房戶。

公私樓比例失衡 議員斥房屋政策不合格

候任立法會議員劉小麗早前曾探訪露宿者,了解到有兩兄弟因劏房環境焗促和充滿木蝨,情願露宿街頭。她批評市建局多年來在舊區推行重建項目,卻用作興建豪宅而非安置被迫遷的居民,認為這是「劫貧濟富」。候任立法會議員朱凱廸則指出,現時全港建屋土地面積有至少6成用作興建私人房屋。他解釋道,政府每年預留約700億進行大型基建,為了支撐開支,便透過賣地予發展商解決財政壓力,促成偏重興建私樓的現象。他認為要改變現時公私營房屋比例,叫停大多市民並不受惠的基建工程。

候任立法會議員尹兆基指出山谷道邨與北角邨的地皮都是拆卸公屋再發展私樓。他認為房屋問題嚴重,他支持發展空置校舍、政府建築物,以及使用率低的軍營。

關住聯組織幹事何智聰促請梁振英盡快兌現承諾,並訂立租務穩定機制、改建空置校舍,交出空置建築物名單,同時確保有足夠的過渡性房屋,安置被迫遷的居民,保障基層住屋權。

今日是世界人居日,但香港仍有20多萬戶住在環境惡劣的蝸居。(資料圖片)

從寮屋到劏房 城市中的貧民窟

另一邊廂,非牟利房屋團體「仁人家園」以「香港貧民窟」為題,舉行研討會,討論房屋供應與土地規劃問題,探討何為香港人的舒適家園。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葉毅明,提到香港過去的基層市民在山上搭建寮屋,與城市遙遙相對。但今天的貧民窟,卻是轉移到城市中,隱藏在唐樓大廈;窮人住在劏房,空間極為狹窄。他更指出,當中有不少是年輕的單身人士,往往被房屋政策忽略其需要。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吳永順亦試從建築師身份表達意見:「因為樓價逐尺計,房屋無可避免會變得迷你,但是要怎樣善用空間,設計師要有考慮,例如之前某樓盤將洗手盤放出洗手間外,是不應該的。」

吳永順認為,政府繼續「見縫插針」建屋,無視社區整體規劃的話,只會區區『辣㷫』火頭。(陳銘智攝)

政府盲搶地 欠長遠規劃

葉毅明與吳永順亦有就不少房屋規劃爭議發表意見。吳永順指工廈存在地積比率限制和覆蓋率限制,並不適合居住:「我有自己底線的,採光和通風確實難妥協。不過,住在工廈的市民不會知道自己住的地方有潛在危險。政府不可能單純取締,趕走他們就算,要提供相應的房屋安置。」

葉毅明便提起香港政府過去的房屋規劃,「以前有不少臨時房屋,甚至有應付天災的緊急房屋,不過政府將那些用地改劃做房屋供應,變相令公私營房屋照顧不到的人,被逼要住劏房。」他更認為,現在政府盲搶地,不斷放大「土地問題」,與規劃原則背道而馳,「可能政府會覺得,沒必要為下屆政府作嫁衣,找夠地建屋就算,這與港英時期的做法很不同,事實上,97政權移交令到不少地區規劃停滯不前,短期政治需要壓倒長遠規劃。」

「城市規劃實際上是專業又複雜的平衡,從洪水橋到新界東北到橫洲爭議,甚至是維港新海濱,要有宏大規劃,才安排到合適住宅用地,政府『見縫插針』式建屋,只會『辣㷫』十八區火頭。」吳永順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