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籍印度教師曾被誤當乞丐 遂組同鄉互助會、開網台促文化交流

撰文:林可欣
出版:更新:

Jaya Peesapaty,一個異邦女子。15年前與丈夫從印度飄洋過海來港,見識過香港人的冷眼,至今說起那時周遭港人的冷漠,她依舊禁不住落淚。後來她設法融入這城,至今天活在香港,她說那種快樂難以言喻。
她說:「我屬於香港,來自香港。」當年來港不久便創同鄉組織互助照應,近些年她不欲同鄉與下一代遺忘家鄉文化,開班教印度文和辦活動,當中有港人,也有各國人種。這城文化本是如此混雜交融,Jaya說:「我與香港愈來愈親近,更想給這城的人認識我的文化和傳統。」
攝影:潘思穎

Jaya覺得文化共融是,當她明白和了解香港人,同時香港人亦認識印度人是什麼樣子。(潘思穎攝)
+18

Jaya於2002年帶同兒子隨任職船務公司的丈夫飄洋來港。那年還未適應新環境,丈夫便要離港公幹多月,只剩她與兒子。她深刻記得在香港生活的起初幾幕,讓她恐懼不安。當時初來乍到的兒子在街頭遇上意外受傷,送往醫院前,這印度媽媽四處求援,但途人皆視而不理。「我像乞丐般向他們求助,路過的人或真的以為我們是乞丐,所以全部人瞥了一眼就離去。」說到這幕,她哭起來,說不下去。

Jaya一度恐懼香港,全因語言不通,她無法向人吐出心聲,連英文也沒人願意跟她說上兩句。路人和乘客看到她就彈開十丈遠,不願靠近。「譬如巴士上,我坐的位置要隔四個座位才有人敢坐,在地鐵也差不多。」

香港女子情迷印度舞 印度人誤以為同鄉:嘩,你幾似Chinese喎

Jaya與同鄉在香港互相照應,閒來會相聚一堂。(受訪者提供)

偕鄉人組群互助 加入同鄉會做義工

開初她無親無故,不久在他鄉遇故人,有了鄉親在旁,他們於是先組了個電郵群組照應聯絡,亦協助新來港的印度人。印度人來港生活原因各異,多數為工作或做生意,有些人住上兩三年便離開,有些則落地生根。「這班人來港,將同樣面對我當時的無助與困難,但沒有相同語言能溝通求助。」Jaya曾經身同感受,故自願當起「移民顧問」,有同鄉發問查詢,譬如在香港找房子、孩子入學等問題,她都附上資訊有問必答。

這個同鄉群組多年來愈來愈大,在港印度人漸走在一起。Jaya很快也加入前人在1990年代成立的香港印度同鄉會Hong Kong Telugu Samakhya(THKTS),負責籌辦文化活動,讓同鄉參加,也歡迎在港的不同國籍人交流。

「愈親近香港,愈想其他人認識印度文化」

據政府統計處2016年人口普查,目前香港的印度人逾36,000名,在港的印度人比十年前增加七成六。「我們的族群在香港愈來愈大,好想這裏(香港)的人也留意到我們的文化和傳統。」

Jaya希望在香港出世的印度下一代也認識家鄉文化,學習習俗儀式。(受訪者提供)
一些香港人也對印度文化好奇, 參與Jaya與同鄉在UNESCO的文化活動。 (受訪者提供)

訪問當日Jaya穿了一套印度傳統服飾,額頭印上紅點,手腳也戴上家鄉飾物。記者問她平日這樣走上街,會否惹來另類目光,Jaya眉開眼笑:「哈哈,我平日不穿這樣,我也喜歡着T-shirt、牛仔褲。」她說近些年走到街上,少了歧視目光,有黃皮膚的人願意坐在她身旁,這不全因她的打扮。「很多時懂得包容是因為漸漸認識對方文化。」

Jaya自言已融入香港,但每當覺得自己與香港愈來愈靠近時,愈想這城的人同樣認識她的文化。同鄉會隨印度的文化習俗舉辦活動,例如他們會在當地節慶時,在跑馬地的印度廟慶祝,跟足家鄉儀式。「我們這樣做,是向下一代示範印度的傳統文化。」

Jaya兒女在這城成長,一直自覺為香港人,反而對自己印度種族和文化很陌生,甚至連家鄉話「泰盧固語」也不懂講。Jaya於是逐字逐句教小女兒,也開班教兒女的同學講印度話。最近幾年,語言班的學生愈來愈多,對泰盧固語好奇的白人、黑人及學印度舞的港人也來報讀。「尤其古典舞和音樂,很多時由泰盧固語編寫撰詞,亦包含印度古代故事,故學懂這語言,會更了解印度文化歷史。」

其他文章:漁民二代「復辟」鹹水歌灌錄大碟 拼湊父母生命所缺失

除了逐字逐句教授泰盧固語,Jaya亦會以英文和泰盧固語錄音,讓學生回家自修重聽。(潘思穎攝)
Jaya的學生不少都是熱衷印度文化香港人,彼此互相認識對方的文化。(潘思穎攝)

自覺香港人:「我屬於香港」

文化活動與語言班以外,在電台節目也聽見Jaya的聲音。幾年前她當起網台主持,向同鄉介紹香港,有些聽眾留言笑她是香港的文化大使,讓港印文化交流。近來她更在港台的社區參與廣播服務開節目講語言,亦請同鄉講講印度文化,目標更多港人收聽。

為推廣印度文化而忙,Jaya白天在國際幼兒園教書,晚上則準備教材、開班上課、開咪講稿。一周工作滿檔,她卻說自己忙得快樂。「我來到了香港,然後幫到這裏的(印度)人,也讓不同種族的人、香港人認識了印度,是住在這裏的意義。」

早已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證的Jaya,別人問起她來自哪裏,她毫不猶豫會答:「香港!」。縱然來港多年,她依然覺得廣東話很難,九個聲調很難發音,但她總想為香港做點事,又想像若不住香港,該往哪去。「世界上的人不停流動,像我的家人都不在印度,飄到各地,散落各處。」記者問她想飄哪裏終老,她又哈哈大笑:「我現在已經很老了,我仍在香港。」

其他文章:【在港滿族人・上】薙髮留辮 清代後人被嘲怪物:想保留滿州文化

Jaya不說話時,總是一臉嚴肅,但分享香港的事,即露出滿足笑容。(潘思穎攝)
Jaya(右一)製作電台節目《 香港泰盧固語之聲》,請來不同印度裔的嘉賓分享,讓香港不同國籍的人也了解印度文化。(受訪者提供)

Jaya今年參與港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製作電台節目《The Hong Kong Telugu Voice》( 香港泰盧固語之聲),希望聽眾不止同鄉,有更多港人和在港不同國籍人士也收聽。
節目共13集,逄星期六晚,8時至9時於香港電台數碼31台播出,播出日期為4月10日至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