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遠去是否迎來「免疫負債」 應保持警惕做足防感染

撰文:01醫務所 源栢樑
出版:更新:

新冠病毒個案逐步回落,疫情似乎已大致離我們而去,不過,傳染病仍無處不在,故不能完全掉以輕心。如早前本港發現相信是外來傳入感染麻疹病例,此類病毒傳染性甚高,加上正值外遊季節,市民在人多密集及較高風險外遊的地方切記戴上口罩好好保護自己,減少受感染的機會。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源栢樑

在審視預防疾病傳播時,要加強室內食肆、商場及公共交通等人多擠逼地方的通風要求,並要訂立統一標準。圖為新冠疫情爆發時,筆者以餐飲處所換氣量或空氣淨化設備工作小組主席身分與相關官員巡視酒吧內的通風情況。

現時有流行病行專家提出一種名為「免疫負債」的說法,就是指社會不少人為了預防某種大型傳染疾病,如近年的新冠肺炎,而作高度感染預防控制指施,包括會長期佩戴口罩、勤洗手及保持社交距離等,令整體呼吸道感染,甚至腸胃道感染的機會降低,亦令部分本來容易出現的傳染病亦甚少「曝光」。

不過,一旦社會解除防疫限制,如放寬社區距離限制,加上市民防疫上亦較鬆懈時,其他病毒,包括平時較少出現的傳染病或近數年較少人感染的疾病較容易爆發,就如將過去兩年均未有爆發的傳染病「補回來」,俗稱「免疫負債」,有如「還債」的概念。 但「免疫負債」一詞在科學文獻中可能不準確或未被廣泛接受,在討論免疫反應和傳染病時,有專家亦指出依靠公認和科學支援的概念是非常重要,以避免有機會誤墮以偏概全的謬誤。

這種觀念究竟有多少依靠仍眾說紛紜,但新冠疫情遠去後,社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傳染疾病,如早前流感個案大增,亦出現麻疹感染個案。的確,近年市民在口罩及防疫措施保護下,對部分病毒失去抵抗力,或抵抗力較以往弱,因此受到感染亦不足為奇,故有人認為此情況亦算應驗了「免疫負債」的說法。不過,這好像說成是真的「欠債」般,或令大眾有錯覺認定好像要受到感染才算「還債」,但其實從防疫角度來看並不一定有關連。總而言之,若真的硬要看待這是個債項,大家可想像有如撇帳一般,以接種疫苗去「抵債」,而並非一定要受到感染才算「還清債務」。

當涉及到新冠肺炎時,有研究指出,我們對病毒免疫反應的理解仍在不斷發展。例如,大多數從新冠肺炎中康復的人會產生免疫反應,包括產生抗體和啟動T細胞。然而,這種免疫反應的持續時間和強度可能因人而異,故部分人雖然再次感染,較首次感染相比,他們的病毒反應相對較弱。此外,疫苗接種已被證明可以有效防止帶來嚴重疾病和住院,即使面對新的變種病毒仍,疫苗對人體有一定保護性。

總而言之,雖然「免疫債務」概念可能無法準確反映我們目前對新冠肺炎免疫反應的理解,但重要的是要繼續遵循公共衛生指南,包括疫苗接種,以減少病毒傳播,保護公眾健康。筆者認為,市民即使現時身處「後新冠疫情時代」,無論如何應多加留意,亦不能對其他疾病掉以輕心。除了在人多擠逼的地方做好適當防疫措施,避免或減少逗留在通風不良的室內環境,亦不應忽視疫苗注射的重要性,尤其抵抗力較弱的長者,如居於院舍內的長者更需要定期接受疫苗注射作保護,以減少引起集體感染的機會。

除了肺炎,在室內環境傳播力甚強的麻疹,當局亦不時錄得相關感染個案,有專家指其病毒可以在室內停留數小時,並透過空氣傳播。筆者認為,幸好政府早年大規模地為本港市民提供麻疹疫苗注射,故本港相對的感染個案不算多,反觀日本或台灣等地近年均不時傳出集體感染個案。就在審視整體性地加強預防疾病傳播的時候,筆者早前建議要加強室內食肆、商場及公共交通等人多擠逼地方的通風要求,除了要訂立統一標準,亦可考慮將標準加入發牌條件內,確保相關處所負責人會嚴格執行。而更直接的做法是可重新考慮將新冠疫情期間推出的改善通風措施恆常化,有如作出另一類的方法幫助撇帳去防疫,為防止流感或其他傳染病傳播作最佳準備,

根據最近的案例,機場或飛機航班屬感染麻疹較高危的地方,如上月錄得的部分個案,患者均曾外遊,故有合理懷疑屬輸入個案。暑假臨近,將會是本港家庭的外遊高峰期,市民更應做足不同防感染措施保護自己和家人,以免被所謂病毒「討債」,影響行程之餘,在外地求醫困難亦可能影響病情,外遊人士需多加留意。無論「免疫債務」的概念是如何,正確與否,保持警惕並採取適當措施預防感染是大家應該作出的謹慎做法。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是香港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