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獎勵金|港大學者指鼓勵作用有限 批評不孕治療要等80周過長

撰文:梁祖兒
出版:更新:

香港生育率持續下跌,2020年更首次出現死亡人數比出生人數多的現象。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今日(24日)出席由家計會和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合辦的生育講座時,列舉了數項政府對提升生育率的突破性政策,包括為期3年,斥資近23億元的2萬元新生嬰兒獎勵,他認為獎勵金成功在社會引發大眾對生育的討論,期望社會可多就生育問題提出突破性想法,現時已收到逾1.6萬合資格的申請,並已向約1.5萬的申請者發放獎勵金。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人口健康講座教授葉兆輝認為獎勵金非有效方案鼓勵生育,「冇2萬都會每年生到3萬個嬰兒,有2萬可能就多2,000個嬰兒出世」,「社會對呢個城市有冇感情、有冇盼望」,是影響市民生育意願的重要考量。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婦產科學系臨床教授吳鴻裕亦指出,公營不孕治療的服務輪候時間過長,要等20至80個星期才可見醫生,這會令即使想生育的家庭,都因年齡漸大而降低懷孕機會。

香港生育水平在過去30年間下跌 2022年現歷史新低

家計會和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今日舉行「育與不欲:再思計劃生育」論壇,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在致辭時指出,香港的生育水平在過去30年呈現下跌趨勢,每年的活產嬰兒數目由1991年的約6.8萬名下降至2022年的約3.2萬名,為歷史新低,因此政府近年提出突破性的生育政策,望可締造有利的育兒環境,從而提升家庭生育的意願。

卓永興:獎勵金倡議金額原是1萬 政府拍板2萬是一突破

他表示,第一項鼓勵生育政策是2萬元新生嬰兒獎勵金,他形容這筆獎勵金是政府對新生兒的「心意」和「利市」,同時讓社會明白政府支持新生家庭的養育,計劃暫定為期3年,總開支為22.86億元。他透露立法會、社會各界其實在多年前向政府提出此建議,當時倡議的金額為1萬元,而現時最終獎勵金定為2萬元,他認為這是突破性的。

他續指,獎勵金從申請到發放,只需約兩星期,現時已收到逾1.6萬合資格的申請,並已向約1.5萬的申請者發放獎勵金,合計發放近3.5億元。他強調,政府不是期望用2萬元的獎勵金,便可大大提升市民的生育意欲,不過,他認為獎勵金已成功在社會掀起大眾要否生育的討論。

政務司司長卓永興表示,政府並不是期望2萬元的獎勵金可即時令大量市民願意生育,現時獎勵金可引起社會討論生育問題已屬成功。(梁祖兒攝)

「家有初生」、「家有長者」家庭可優先攪珠揀居屋、綠置居

至於第二個政策則是與房屋有關的,卓永興表示,在居屋和綠置居的申請中,已預留共40%的房屋予「家有初生」和「家有長者」家庭,讓其在3年限期內,可優先攪珠揀樓;而在去年10月起,有初生嬰兒的公屋家庭申請,其輪候時間可減少1年,他透露截至今月20日,已有約1,100個相關家庭的公屋輪候時間縮減少1年。

他重申除了政策外,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對生育意欲都有重大影響,他鼓勵社會可多為香港生育問題尋找突破點。

港大葉兆輝:2萬元獎勵金可能多2000嬰兒出生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人口健康講座教授葉兆輝則認為,2萬元獎勵金計劃非有效鼓勵生育的政策,據近年出生嬰兒數量,2021年有近3.7萬人出生,2022年則有約3.2萬名出生嬰兒,在去年有約3.3萬名,「冇2萬都會每年生到3萬個嬰兒,有2萬可能就多2,000個嬰兒出世。」他指政策的成本很高,分別卻不大。

他認為市民社會歸屬感才重要,「社會對呢個城市有冇感情、有冇盼望」,都是影響香港出生率下降的因素之一。

港大婦產科教授:輪候不孕治療時間長 女性年齡愈大生育機會愈低

研究不育的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婦產科學系臨床教授吳鴻裕則表示,香港的公營醫療體系要改善,「病人嚟得我呢度接受不孕治療都係想生」,但香港提供不孕治療的3間公營醫院,即威爾斯親王醫院、廣華醫院及瑪麗醫院的輪候時間都十分長,在20至80個星期不等。

他稱,向醫管局反映問題後,醫管局卻不以為然,因皮膚科的普通門診平均輪候時間為4至5年,骨科都是5年。但他表示,女性的年齡愈大,生育機會則愈低,接近2年的輪候時間,會讓想生育的家庭都不能懷孕。他建議不孕治療要以病人為本,讓病人覺得不孕治療是舒適的體驗,否則他們只會繼續享受單身或無意生育。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婦產科學系臨床教授吳鴻裕指,如未能讓不孕市民覺治療體驗良好,只會讓他們繼續無意生育。(梁祖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