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僭建搜查.採訪手記】一切由Google Earth開始……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樓價高企、住屋環境狹隘,斗室之內是毫無尊嚴的生活,也是香港社會的縮影,更是港人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由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被揭發於大宅僭建「地下行宮」開始,「僭建」問題由過去唐樓加建天台屋、自製巨型花籠等問題,轉移至高官達人亦加入知法犯法的行列。
(系列之六.完)

香港建築物無數,要尋找天台僭建物並不容易,只能靠網上的高清衛星圖,再到現場逐一求證。(Google圖片)

搜查系列的原點,源於眾多同業鍥而不捨報道新興豪宅僭建、山頂豪華劏房,揭露社會有增無減的「僭建風」,每次都予人「劏出新境界」的感覺。

不過,今次系列的難度,在於事前完全無任何市民提供投訴資料,報道的誕生僅是見一次豪宅天台僭建報道,遂決定反被動為主動,嘗試用自己可掌握的方法展開搜查,但一切如何開始仍然是茫茫無緒。

有部分屋苑大費周章去拍攝,最終發現結果不似預期。(李澤彤攝)

當年的大吊臂 變成航拍機

傳媒當年揭發唐英年大宅僭建時,出動大吊臂車高空拍攝,留下深刻印象,上司亦給予意見,可用航拍機拍攝目標屋苑的天台,再對比圖則,查證是否涉及僭建。

一般人認為中產擁自置物業,居住空間寬敞,無需僭建,故我們將目標鎖定半山區,嘗試論證上述觀點。從樓海找到目標屋苑,最「土炮」的方法就是靠Trial and Error(反覆試驗),鎖定後繼而求證。或許一般人也與朋友玩過「Google去旅行」,那麼「Google看僭建」亦無不可,慶幸Google近年提供一流高清解像度的圖片,看似匪夷所思的「目測法」,命中率卻很高。

記者一連兩天工作至深夜,用Google網上的衛星圖片,仔細掃描半山區屋苑的上空,不放過任何一個疑似僭建地方,只要有綠色、白色的樓頂,也一一納入目標,由於部分新興屋苑仍未被衛星拍攝過,根據近年新落成私樓的數據,將樓齡少於5年的屋苑納入名單內,初步得出約30個屋苑涉僭建。

港島區的街道十分狹窄,航拍機許多時候也未能如常飛行,大大增加搜查的困難。(李澤彤攝)

求證重重困難 魔鬼在細節

下一步就到現場航拍取初步證據,由於須兼顧日常採訪,拍攝時間十分有限,只能分批到目標屋苑拍攝,本來預計一天可航拍十個屋苑,但每次需觀察合適起飛環境,大風、路面窄均無法起飛,即使起飛成功,亦曾因訊號干擾而失去連接,又遇天雨被逼腰斬,結果首天只能拍到其中3個。

雖然將樓齡5年以下的屋苑納入目標範圍內,但拍攝當天發現大部分仍未建成,反映網上的數據亦存有誤差。(黃靜薇攝)

半山區街道狹窄,要找空曠環境進行航拍十分困難,部分屋苑如承德山莊需步行至後靠的盧吉道行山徑才能拍攝,亦有屋苑只能無奈棄守,最終可成功航拍只有10個,其中2個已即時發現未有僭建,無功而返。

大坑光明臺則是較特別的例子,當我在公司閱覽航拍影片時,發現第一次只拍攝第2座的高空,卻忽略隔壁幢數同樣涉僭建,惟有重新航拍,因為這次偶然機會,才衍生後來另一段稿。

大部分的屋苑超過40層樓高,航拍機需飛到超過100米的高空,有時因訊號失靈而短暫失聯。(01美術製圖)

最後一步就是查看數百張屋宇署的圖則,進一步了解涉事單位、計算僭建範圍,初時估算有37個單位涉及僭建,再委託專業人士加以驗證,剔除2個無問題的單位,最後經屋宇署核證後,確定涉僭建單位最少有31伙。

由於拍攝分批進行,記者分別於7月11日、7月28日、8月2日、8月17日,就涉事屋苑是否涉僭建向屋宇署查詢。

事隔超過一個月,屋宇署僅回覆首封查詢電郵,確認有僭建單位,卻未有提及涉事單位,記者只好一再追問,才得悉德信花園有哪些單位僭建。及至近日再三追問,署方才答覆大部分單位已完成調查。

署方已向業主發信 卻拖延回覆傳媒

不過,我們向部分單位的業主核實時,竟發現屋宇署早於上月中旬已向涉事業主發信,要求清拆僭建物,反觀署方在記者一再追問之下,才肯給予答案,當局到底為何再三拖延傳媒查詢,就是一個謎。歷時逾月的反覆調查中,猶如一場攻防戰,即使對方處處守備,只要抽絲剝繭地進行搜查,我仍然確信結果會暴露於陽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