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全面推行國民教育 年輕人「排獨」更愛國?

撰文:凌昕
出版:更新:

國家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接受香港傳媒訪問,表示港獨思潮與教育相關,又指如果港府需要推行國民教育,國家教育部將「有求必應,有問必答,有事必幫」。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隨即反彈,表示教育是香港自治範圍,認為陳寶生的言論不恰當。
近年港獨思潮在年輕人之間蔓延,不少人都將矛頭指向教育制度出了問題,例如中史科就屢成代罪羔羊;又有人會認為,這個現象和香港未有國民教育科有關。透過課堂學習,增加年輕人對國家的認識,方向是正確的;不過,如果所謂的國民教育科,只是將內地一套愛國教育搬字過紙,以為多點灌輸祖國偉大,就可以令年輕人更加愛國,恐怕大錯特錯。

國家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日前接受香港電台訪問,其間談及國民教育及港獨思潮。(中國網圖片)

延伸閱讀:國家教育部長陳寶生指港府有責任推行國教 如有需要教育部可協助

探討年輕人為何不愛國 中史科成替罪羊

探討香港年輕人為何不愛國,近年成為建制派以至部分內地官員的一門顯學,而香港的教育制度往往成為眾矢之的。例如有人建議中史科要成為必修科、要獨立成科等等,只不過如果對香港教育制度實際情況有所了解,就會知道這些政治口號是如何膚淺。

因為高呼中史科要成為「必修科」的人,未必知道中史科已成為必修科十幾年。在2001年開始,中史科早已成為初中的必修課程,中史教育亦不可少於總課時5%;至於所謂的中史「獨立成科」問題,按政府統計,近9成的中學都有開辦獨立的中史科,和其他科目例如西史、文化合拼成綜合人文科的只有約1成,而當中相當部分都是以中史作為課程的主軸。

換言之,目前初中學生早已必修中史課程,將年輕人為何不愛國,與中史是否必修、是否獨立成科扯上關係,恐怕是不了解香港教育制度,又或流於政治口號。

新特首的施政報告引起大眾關注和討論,當中包括初中中史科必修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社論】中史科改革在所必須 對準焦點莫政治掛帥

中港社會環境有別 硬推國教難見成效

除了中史科之外,另一個箭靶就是國民教育科,五年前的反國教運動之後,其實不少關於認識國家的課程內容,已經融入了其他科目,例如在中、小學的課程指引中,已經有認識國旗、國歌的部分,又如在小學常識科、中文科之中,亦有關於國民身份和中華文化的課程內容。如果說因為當年的「國教科」推行失敗,香港年輕一代就不了解中國,令港獨思潮蔓延,似乎亦說不過去。

事實上,如果拿內地的一套國民教育照搬到香港,以為就可以令香港年輕人更加愛國,恐怕亦大錯特錯。因為內地和香港的社會環境實在千差萬別,內地作為一個威權社會,每個生活細節都是「政治生活」,年輕人在上課時吸收了「愛國」訊息,課餘時所吸收的資訊也受官方篩選管制,就連電視、電影的內容都要求政治正確,活在這種到處都是「主旋律」的社會大環境下,灌輸式的愛國教育會較容易取得成效。

小學中文教科書內容

延伸閱讀:【01周報社論】「反國教」五年反思 國民教育不應是碰不得的禁忌

一味歌功頌德 難增國民身份認同感

不過,香港作為一個開放社會,學習環境強調要多元思考、批判思維,內地的灌輸式愛國教育不但難以見效,現實上更會令人覺得這種課程流於偏頗、刻意「洗腦」,惹來反彈。過往也有一些年輕人分享過,在課堂中認識到國家發展如何先進文明,但現實卻看見內地當局無理拘控異見人士;發展的背後卻帶來污染、社會不公;以至內地社會的光怪陸離、偷呃拐騙,課堂和現實之間的強烈反差,往往令年輕人對國民身份的認同產生了更大的懷疑。

因此,如果要從教育入手,令年輕人增加對國家的認識,以至培養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在香港的現實環境之下,應該做的是好的與壞的都要教,例如要教導年輕人認識中共,就不能只講中共的成功,迴避中共在如文革、六四上的錯誤。只不過,在今時今日的現實環境中,要將認識內地負面國情的內容寫進課程之內,香港的教育官員會否如此「大膽」?但如果學校連教也不敢教,結果就是讓一些獨派名嘴來教年輕人如何認識中國。

一名男孩高舉燭光紀念六四。根據支聯會數字,2009年六四廿周年是繼首屆晚會之後,首次參加人數超過十五萬的一場晚會。近幾年,隨著本土意識的崛起,以「平反六四、建設民主中國」為目標的六四維園燭光晚會近年被質疑,大學另起爐灶不再參與支聯會主辦的晚會,人數有驟減的趨勢。(AFP/Getty)

延伸閱讀:【反國教五年】鮮魚行學校打開校門教國教 不避負面國情

其實無論是香港又或內地的教育官員,都應該好好反思,為何港英殖民地年代,會孕育出一批又一批「認中關社」的愛國青年、為何當年上百萬港人帶著血濃於水的情懷上街聲援北京學運、為何在過往的六四燭光晚會之中,《中國夢》、《勇敢的中國人》都是人人琅琅上口的歌曲?對此,國民教育科真是一個解決辦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