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勞死】日本有種文化叫「會社人間」 做到死是光榮?

撰文:鄭秋玲
出版:更新:

日本可說是「過勞死」的起源地,日文是「karoshi」,早在十多年前已收錄於牛津字典內。自1980年代起一直緊貼「過勞死」政策研究的日本關西大學名譽教授森岡孝二,近年多次與中、韓等地政府、學者及傳媒,分享日本經驗,常被問到「過勞死」現象是否文化使然,「雖然日本人予人勤力仔細印象,但明明是為了家族幸福而努力,卻因為工作而沒有時間與家人相處。」這種「會社人間」文化根深蒂固,甚至曾在大學課堂上,有學生問他:「男人為工作賣命不是光榮嗎?」
【過勞死】系列之四

周五的晚上近九時,仍有上班族留在辦公室奮鬥。(譚威權攝)

不放病假 擔心被指健康管理有問題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今年發表的「就職條件綜合調查」,去年僱員的有薪年假清假比率只有48.7%,距離政府設立2020年要達到70%的目標仍相去甚遠。森岡教授有份受厚生勞動省委託,早前制定「過勞死」、勞動及社會實況調查報告書,他指有員工從不會申請病假,「因為怕被公司質問是否自我健康管理有問題。」故不得已下才會寧願申請年期,亦可助公司達成社會評價目標。

日本人生活大多數都是工作,尤其是男人。(譚威權攝)

不放年假 怕影響同事

不過,員工的清年假率仍然維持低水平,最大原因是當中有30.9%受訪員工表示擔心會困擾到同事。森岡教授指,日本勞動法規定,工作滿6年者,一年可獲20天有薪休假,他們都會選擇用作退休前休假,「唯有這時候不用在乎及看臉色。」

日本人工作情意結造就「會社人間」

森岡教授表示,接受過法、英、荷蘭等不少歐洲傳媒訪問為何沒法清假,「但歐洲人不會理解,重覆問為什麼沒法?我只能回答,就是沒法。」除了政策不足外,日本人對工作的特殊情意結,亦造就「會社人間」的講法,森岡教授解釋:「家庭生活跟工作是永遠分不開,這個人活着就是為了公司,生活大多數都是工作,沒有時間跟親人在一起,也沒有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沒有家庭氣息,尤其是男性。」

日本文化男主外、女主內,女性須專職照顧家庭,由男性一力承擔一家生計,「30歲的父親,即有學齡前的孩子,卻因為工作無法與子女多相處。」

會社人間(日文漢字:会社人間),解作「公司人類」
意思是這類人視公司為生活的全部,工作是他們唯一興趣,沒有其他愛好,凡事以工作為先。

周五的晚上,有打工仔就在街上席地而睡。(譚威權攝)

盼扭轉日本傳統思維

曾在大學課程上,有男學生跟他說,「老師,我認為男人能為工作而死是光榮。」森岡教授只說了一句︰「那你的母親、你的家人會非常難過。」幸學生在下一次的課堂上,表示收回之前的言論。

森岡教授希望日本社會能從根本改變這種想法,「人在世上,不是一個人活着,特別我們和家人、朋友在一起,不只是你一人的性命,還是大家的性命。 」他希望,日本能摒棄傳統思維,男性應更注重家庭,而女性可更投入職場。

(譚威權攝)

東方人思想重上游 香港人搏殺

「香港同日本失業率均很低,根本就是工作多到我們不夠人去做……歐洲就沒這一回事。」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表示,如同1980年代的日本,「過勞」現象常見於發展中的國家及城市,「整個亞洲、尤其發展中的東南亞國家,日後都要面對這個情況,香港正正是工時太長。」

在地鐵上,不難看到有人太累而入睡。(譚威權攝)

相較日本及韓國的階級觀念,莊太量認為,香港人職場在投入程度亦不相伯仲,香港充斥住東方人思想,「觀念就是一定要向上,透過工作時數,好多不同的方法去展示,看重個人的成就。」尤其中小企業缺人手,那份「搏殺」氛圍下,大部分人都不敢怠慢。他認為,要過渡至西方社會思維,重視生活質素,須政府推廣及教育,至少糾正下一代要知道工作生活須平衡。

上文節錄自第92期《香港01》周報(2017年12月27日)。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2月27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2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