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學士檢討】學者倡轉型職業導向 向大灣區輸出人才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副學士課程推出18年一直面對「高不成、低不就」的問題,政府多次嘗試調整定位都無法解決,遑論由此而衍生的學債及院校質素等問題。延滯多年,現屆特首林鄭月娥去年終成立小組檢討自資專上教育發展,重新檢視自資院校角色、副學士作用等,預計今年中提出建議並展開公眾諮詢。
教育關乎一個地區的未來發展,究竟副學士應何去何從?學界普遍認為應針對實用元素不足的弱點,加強課程專業實用內容,同時自資院校應研究配合國家發展大灣區的戰略,推出專業課程,作為未來發展方向。
(副學士系列三之二)

教協會長馮偉華認為,副學士推出18年,資歷價值「半天吊」,問題根源在於當初政策定位,將升學和職業訓練兩項互相排斥的元素放在一起,結果造成「兩頭不到岸」的情況。(余俊亮攝)

教協會長馮偉華擁有近30年專上教育經驗,多年來一直任教社工副學位課程,他認為問題根源在於當初政策定位有問題。他指出,副學士作為一種獨立資歷,是將升學和職業訓練兩項互相排斥的元素放在一起,結果造成「兩頭不到岸」的情況。

相反,高級文憑以職業訓練為定位,但畢業後亦可繼續升學,反而「兩條路都通」。既然如此,兩種資歷在未來是否仍有並存的需要?

事實上,政府早已察覺這個問題,於2006年《專上教育界別檢討》第一階段報告中,已提出討論如何區分副學士和高級文憑。兩年後,第二階段報告更明確指出兩種學位同時存在令公眾及僱主有所混淆,亦「有人懷疑副學士作為協助學生就業的結業資歷的價值」。

當局曾討論是否將所有副學士課程統一為新的名稱,又或是以高級文憑全面取代副學士,最終因變動十分困難,決定兩者並存,改以更新「通用指標」作區分。

政府去年2月更新副學士通用指標,在副學士課程一欄,刪去「擔任基層行政及管理職位」的目標。(資料圖片)

副學士通用指標宗旨 去年2月刪走任管理層目標

通用指標是資歷架構的一部分,釐定學生完成不同學歷後所應達致的成效標準。2009年副學士課程通用指標的課程宗旨部分,提及要培養學生一般技能及專門知識,「讓畢業生可擔任輔助專業工作,或升讀大學及專業進修,或受聘擔任基層行政及管理職位」。

至於高級文憑則是培養學生掌握有關行業獨特的知識及技能,除可於日後就業或進修,亦可擔任「輔助專業程度職位,以能在專業領域內發展事業。」

指標去年2月更新,在副學士課程一欄,刪去「擔任基層行政及管理職位」的目標,改為「能讓學生具有擔任輔助專業職位所需的態度、知識及技能,對於有意投身職場應徵該等職位的學生有所幫助。」

嶺南大學副校長莫家豪認為,政府當年參考美國副學士制度而推出政策,但就「抄一部分,不抄另一部分。」(余俊亮攝)

專門研究比較教育政策的嶺南大學副校長莫家豪坦言,政府改動通用指標,反映當初推出副學士課程時未有深思熟慮,雖然參考美國社區學院的副學士制度,但就「抄一部分,不抄另一部分。」

他說,美國高等教育分四大類,分別是長春藤大學、博雅大學、州立大學及社區學院,社區學院為未能入讀首三類大學的人士而設,以終生學習、全民教育的定位出發,期望更多市民可以接受大專教育。

美國副學士多由政府資助,以鼓勵更多人進修,與香港以自資課程為主截然不同,學費整體亦較香港廉宜。現時,香港公帑資助和自資副學士每年學費由約1.5萬港元至8.8萬港元不等;根據學友社升學資訊,現時美國社區學院學費每年約2.6萬元(3,347美元)。

未引入資助制 副學士易背學債

莫家豪指出,在美國高等教育普及的背景下,當地人普遍認為副學士畢業後不一定要升大學或掌握專業技能,與香港市民對副學士的期望迥異,「亞洲人的文化是一定要讀完大學先有成就,在美國你不讀大學都可以好成功,大機構如Google都會給予機會。」

另外,莫家豪指美國副學士畢業生若選擇繼續升學,由於當地學士學位供應充足,故不乏成功例子,「我有一個在城大工作的朋友,他的兒子當年不想考高考,赴美升學,先由社區學院修讀副學士,最後成功入讀UCLA(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前後花四年,沒有浪費時間。」

反觀香港,政府當年將美國副學士制度引入香港,但沒有如美國般資助副學士,而是交由自資院校開辦,以圖短時間內提升本港高等教育普及率,卻無視兩地教育制度背景、政府政策方針,以及文化差異的分別,最終招致「水土不服」甚至帶來求學者承受巨額學債等副作用。

副學士畢業生目標要到管理層級職位是一個幻象,其實真是有少少呃緊人,證明當初真是吹得太大,講到副學士萬能。
馮偉華
馮偉華以社工副學士為例,受制課程要求,實用性元素較高級文憑少。(余俊亮攝)

課程設計實用性僅佔4成 僱主反映畢業生仍須培訓

馮偉華形容,副學士這個「半桶水」產物,是政府當初推出課程欠缺承擔所製造出來,提出副學士畢業生目標為做到管理層級職位,是一個幻象,「其實真是有少少呃緊人,證明當初真是吹得太大,講到副學士萬能。」

他續指,副學士課程設計先天不足:重理論,輕實用性。根據通用指標,副學士的通識性質內容例如語文、資訊科技及通識等,須佔課程至少六成。反觀高級文憑要求專業訓練及職業技能等實用性部分佔六成。

馮偉華以社工課程為例,以往高級文憑設有三科名為「技巧實驗室」的社工模擬輔導訓練。課程內容包括角色扮演、觀看社工服務影片作課堂討論等,以增強學生聆聽及表達技巧,為未來進入職場作裝備。

「例如社工家訪拍門,要有一個好的開場白。如果不懂的話,單刀直入說今天來做什麼,別人都會問『你係邊個呀』。社工應該先建立與對方的信任,例如介紹自己身份以及所屬機構,街坊一聽到,明愛呀,樓下嗰間,自然會容易傾偈,不會立即關門。」

馮偉華說,上述三科對初出茅廬的社工學生頗為重要,但當將課程搬到副學士時,礙於課程只有四成時間教專業知識,只能壓縮為一科「綜合技巧實驗室」,結果不少僱主向他反映,許多副學士社工畢業生投身職場後仍需一定訓練。

副學士課程(資料圖片)

副學士課程數目趨萎縮

副學士課程由於定位問題,加上本港學生人數持續下跌,近年漸漸萎縮。副學士課程數目由2011/12學年的157個,跌至2017/18學年125個,短短六年間減少約兩成。同期高級文憑課程數目不跌反升,由2011/12學年的154個增至2017/18學年的161個。自2013/14學年起,高級文憑課程數目比副學士還多。數字正正反映學界和學生均用腳對副學士課程投下不信任票。

馮偉華認為,基本上高級文憑可全面取代副學士課程,又或者將兩者統一,未來副學士課程無必要與高級文憑並存,「副學士在職場上不太受歡迎,它在升學方面(作用)與高級文憑差不多,(但)高級文憑做到的事,副學士未必做得到,為何要有這個選擇?」

他續稱,進一步而言政府應檢討高中學制的職專分流制度,包括研究將高級文憑延長至三年期,以及讓中三或以上的學生可提早修讀職業導向的課程,「現時中六的課程內容部分相等於當年預科,如果個個都讀,根本有人讀不到,讀完都入不了大學,注定文憑試成績拿幾科2、1,甚至『肥佬』。這會帶來很大挫敗感……你問問Band 3學校,好多學生都只是話陪跑,明知自己入不了大學,到最後全級百幾人,只有一、兩個可以升大學。」

坊間有調查發現,仍有不少比例的文憑試畢業生考慮修讀副學士,因為在自資學位認受性存疑下,學生覺得八大的學位『含金量』相對較高。
莫家豪
莫家豪則認為副學士未來需要轉型職業導向,可培訓電子競技、創意藝術、醫療科技行業等人才。(余俊亮攝)

副學士可培訓電競、創意藝術人才

莫家豪則認為,政府毋須「一刀切」取消副學士課程,指這制度仍有實際需求,特別是對在公開試失手的學生來說,副學士被視為升讀八大、爭取在社會向上流動的重要機會。

他指出,即使政府去年向入讀自資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推出3萬元自資學券,但坊間有調查發現,仍有不少比例的文憑試畢業生考慮修讀副學士,「因為在自資學位認受性存疑下,學生覺得八大的學位『含金量』相對較高。」學友社今年5月公布升學調查,訪問逾1,500名應屆文憑試考生,有七成的受訪者稱會考慮報讀副學士,比例相當高。

不過,莫家豪認為副學士課程有必要轉型,增強職業導向成分,並配合本港未來人力需要而培訓專業人才,例如電子競技、創意藝術、醫療科技行業等。

若從本港整個高等教育體系框架分析,莫家豪認為公立與私立大學或院校有兩種角色分工,前者專門從事學術研究型,大力推動高科技發展,後者則屬職業與市場導向。他舉例,傳統大學難以開辦市場導向課程,「你好難想像八大開電競課程」。相比之下,自資院校在開辦課程上有彈性,能迅速轉型迎合市場人力需求。

大灣區可設聯合大學 輸出副學士教育

莫家豪續指,國家教育部去年公布高校發展策略、重點建設的「雙一流」名單,即目標躋身世界一流行列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上榜的甚少是來自南方的院校。若從此戰略角度出發,莫家豪認為,香港與珠三角地區應合作發展為教育樞紐,而本港應爭取成為「領頭羊」,以躋身「雙一流」行列,取得更多資源發展。

屆時本港公私營院校可以各自發揮所長,例如私校開辦職業導向的學位,除滿足本地人力需求外,亦可為整個大灣區培育人才和知識。莫家豪相信,區內有部分工種不需要大學學位,副學士資歷已相當足夠,並可因應不同需求,由香港培育人才。

此外,莫家豪亦建議本港院校可向區內其他城市擴展,例如珠海缺乏大學,本港院校可考慮與內地院校合作,在政府支持下於當地建立聯合大學,解決生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