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人.訪】30萬張黑膠碟養父潛藏深水埗:毁黑膠碟如殺人

撰文:李穎霖
出版:更新:

在一般人眼裏,這是一個堆滿了紙箱、雜物,連走動的位置也不夠的房間,但在黑膠發燒友眼中,這裏是天堂。這間位於深水埗鴨寮街的二手黑膠唱片店Vinyl Hero,200呎小店已藏了3萬多隻黑膠碟,店主歐德成Paul徹頭徹尾是黑膠狂迷,「呢度只係30多萬張藏品嘅十分之一。」
這位人稱黑膠碟養父的男人,因不忍目送它們被送往堆填區,由黑膠碟沒落開始便「收養」它們。「毁滅黑膠碟,即係好似殺死一個人!」在別人眼中,那是時代遺物,但對他來說,它們卻是命根。
攝影:張浩維

30萬張黑膠碟養父潛藏深水埗:身穿美國重型搖滾樂隊的T恤,但歐德成(Paul)下一刻拿出來播的,是一隻浪漫的的英文情歌黑膠碟。(張浩維攝)

歐德成甫出現,身上穿着的,是一件美國搖滾樂隊Guns N’ Roses的黑色T恤。即使不是在這放滿了黑膠碟的小房間相遇,大概也令人以為:「啊!這個人是搖滾迷。」但下一刻,他卻從黑膠碟堆中抽出了一張,平放在唱機上,再把唱針放在唱碟坑紋上,透過擴音器悠悠放出的,是抒情、浪漫的60年代音樂。那是Engelbert Humperdinck 版本的《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越戰下邂逅黑膠

歐德成的一生,無法跟黑膠分割。他跟黑膠的情緣,要由童年說起。

他自小住在西貢,不是新界那個,是越南那個Saigon。他是越南華僑,由爺爺那代開始,從香港移民到越南經商。家境雖不算富裕,但父母還是多花錢,送他到英文學校讀書,回想起來,他說是典型港人心態:「等你打咗個底先,第日如果離開越南,去香港、英美呢啲地方都搵到食。」

平靜的日子過了好幾年,8、9歲時越戰開打的鐘聲就響起了。雖說是打仗,戰場都在城外,軍隊深夜、零晨交戰,城內生活沒受太大影響,日間照常上班上學、消遣娛樂,只是晚上12時宵禁前要回到家中。「細路仔唔識驚,大人成日警告我哋,話『細路仔唔好亂咁行街啊,人哋開槍子彈冇眼,真係會殺死人㗎』。」

30萬張黑膠碟養父潛藏深水埗:說起自己在越南的生活時,Paul拿出一本由美國朋友為他所著的書,展示兒時舊照。(張浩維攝)

戰爭沒令他恐懼,反給了他一生中摯愛。越戰時的西貢是個小美國,電視台播美國節目,電台播英文歌,市面上也賣美國產品。有錢人家買來黑膠碟日播夜播,悅耳歌聲傳到Paul耳中。「係突然間好似觸電咁,覺得好悅耳、好好聽。」Beatles、The Carpenters、Bee Gees這些著名的樂隊,成了他音樂路上的啟蒙。

那時的黑膠碟不便宜,他和同學們互相交換唱碟,把音樂錄到卡式帶上,若每人有10隻唱片,交換後就可以聽到100隻。後來父親更送他一部小唱機:「跟住慘囉!日日放學就聽唱機、唱片。」他笑道。這份熱愛到了15歲燒得更旺盛,他和同學結識了當地的嬉皮士樂隊:「反戰、長頭髮嗰啲band,佢教我哋打鼓、彈結他。」

30萬張黑膠碟養父潛藏深水埗:初次接觸從黑膠碟播放出來的音樂,Paul形容當時「好似觸電咁」。 (張浩維攝)
30萬張黑膠碟養父潛藏深水埗:越戰期間在美國文化下成長,Beatles、The Carpenters、Bee Gees這些著名的樂隊都成了Paul音樂路上的啟蒙。 (張浩維攝)

逃難到香港

不過,快樂的日子總是短暫。「大約1972年,隔離左右好多大我幾歲嘅哥哥,夠18歲就畀人拉去當兵。有啲人匿埋唔當兵,但畀政府捉到,就推上戰場,有啲都冇返嚟啦。」看着兒子快成年,母親送了幾件金器給艇家,讓他隻身坐船偷渡回港。

先乘坐舢舨,再轉駁蝦艇,然後在公海登上載米前往香港的大貨船。明明危險的逃亡之旅,他卻說得輕鬆:「嗰時得17歲,貪玩嘅。人哋憂慮嘅嘢,喺我哋眼中覺得好好玩。」船終於駛到香港附近,但悉逢新年,沒有漁船出海接濟偷渡的人,結果他在公海又多待了4天,上岸的那晚是年初四。

30萬張黑膠碟養父潛藏深水埗:那個年代的黑膠碟雖不是天價,但對月薪不高的Paul來說,仍是奢侈品。 (張浩維攝)

來港後,歐德成孤身匿藏在外婆那位於北角的小木屋,只有以音樂為伴。「喺越南學音樂識咗好多去過香港嘅夜總會樂手,佢哋畀料我。」找樂器要去通利琴行,買唱片要去新興,最「潮」的衫褲都在銅鑼灣。他說70年代一隻黑膠要價幾十,雖不是天價,但也是奢侈品,那時他唯有「忍手」。

和張國榮緣慳一面

作為一個「潮人」,歐德成說他當時也留長了頭髮,穿上闊腳褲,走在潮流尖端。「嗰時係溫拿年代,溫拿其實都係跟返世界潮流,個個喺街都係溫拿look!」他在香港輾轉做過餐廳待應,也做過超市雜工,後來轉到銅鑼灣一間時裝店工作。時裝店賣的是「潮服」,播的是流行音樂,員工又全是「靚仔、靚女」,他說在那店打工,可謂象徵了生活品味,而最最最最重要的是,「傳說」哥哥張國榮也曾在這店打過工。

30萬張黑膠碟養父潛藏深水埗:來到香港後,Paul留長了頭髮,穿上闊腳褲,是那個年代的「潮人」。 (張浩維攝)

「我都唔知㗎!後來有朋友同我講。」歐在時裝店工作時,張國榮已踏進樂壇,憶起彼此緣慳一面,他至今「揼心」。「我嘥咗啲時間去做超級市場、餐廳!如果早兩年即刻入去做咪好,可能會同佢好friend添啊!」他肉緊地說。

昔日的寶,他日的草

世界要向前走,科技發展也沒停下來,到了80年代,黑膠碟的價值逐漸下降,由60年代的奢侈品,變成靜靜躺在深水埗二手唱片店的過時產物。「偶然發現鴨寮街咁鬼多二手唱片,就係當時我冇錢買嗰啲,啲人浪費掉晒出嚟嘅。」自此他開始收集黑膠,藏品短時間內迅速增加,結果他在1984年時開了一間賣二手唱片的「街邊檔」。

30萬張黑膠碟養父潛藏深水埗:80年代,深水埗的二手唱片店湧現大量黑膠碟,價錢便宜得令Paul以為都是已壞掉、無法播放的瑕疵品。 (張浩維攝)
30萬張黑膠碟養父潛藏深水埗:當年在街邊賣二手唱片時被人嘲諷是「乞衣Look」的打扮,放在今天便是個文青。

90年代是香港人棄置黑膠最「兇狠」的年代。不只是一般家庭,唱片店、電台、Disco都邁進予音樂數位化的時代,沒人再留戀黑膠,紛紛將唱片、唱機掃出門外,再迎來那體積小一點、重量輕一點的新寵兒。不忍心看着完好的黑膠碟被送往堆填區,歐德成逐家逐戶去回收:「嗰時我去收黑膠,數量係用貨車單位去計!」

30萬張黑膠碟養父潛藏深水埗:為了替黑膠碟尋家,Paul開設了Vinyl Hero這「孤兒院」,單是店內也有3萬多張唱片。 (張浩維攝)
30萬張黑膠碟養父潛藏深水埗:這條守護黑膠的道路並不好走,但Paul就是不忍看着完好的黑膠碟被運到堆填區。 (張浩維攝)

拯救了這些「孤兒」,歐德成把它們帶回去自己開設的黑膠「孤兒院」,一做便30多年,藏品亦已達30多萬隻。這條守護黑膠的道路並不好走,但這位「養父」每天也和這些唱片一起等待,待有心人前來「收養」,給這些命不該絕的黑膠碟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