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創ICU「敢死隊」 照顧瀕死病人減痛苦

撰文:黃卓然
出版:更新:

瑪麗醫院去年推出革新「腦幹死亡病人深切治療外展服務團隊」先導計劃,深切治療部醫生及護士組成外展隊前往內科病房,主要目的並非搶救病人,而是提供深切治療護理,照顧嚴重腦受創、並經醫生評估康復機會十分微的病人。團隊這種顛覆傳統的做法,可及時為病人評估情況,包括腦幹死亡測試,減少使用不必要藥物。

計劃自去年2月起,暫時有10名病人曾經參與,全部最終被評為腦幹死亡,當中有3人捐出器官。不過負責的醫生強調,計劃目標非為增加器官捐贈的成功率,而是提升護理服務質素。

深切治療部醫生及護士都會外展到內科病房,治療嚴重腦創病人。(左起蔡雅穎、陳玉鳳)(黃卓然攝)

深切治療部專門搶救危重病人,不過資源有限,往往是有機會康復的危重病人,才會被安排接受深切治療部護理。今次先導計劃在意念上卻一反傳統,由深切治療部成立外展隊,走到內科病房,服務嚴重腦受創而且被判斷為康復機會十分緲茫的病人,為他們提供深切治療護理,包括24小時1對1的護士照顧、動脈導管長期監察血壓,及利用呼吸機等儀器協助呼吸。瑪麗醫院成人深切治療部副顧問醫生蔡雅穎解釋,外展目的是協助舒緩內科病房壓力及提升護理,同時抓緊機會進行各項測試,以提供最理想治療,「希望在關鍵時候可以令病人舒服點」。

腦幹死亡非植物人 穩定血壓才可測試

蔡雅穎說,若可及時分辨病人是腦幹死亡還是植物人,在護理上大有分別。她指出,嚴重腦部受創的病人,會視乎受損情況發展成腦幹死亡或植物人兩種情況。腦幹死亡的病人,無法自行呼吸及維持血壓,只可以靠儀器維持呼吸,臨床上已介定為死亡。而植物人有機會不用靠儀器呼吸,亦有其他反射反應,不會視作死亡,更不適合作器官捐贈。腦幹死亡由於已臨床死亡,如果家人願意,則可以捐出病患者的器官,以大愛延續他人生命。她強調,醫院及國際有嚴緊的指引評估腦幹死亡,包括必須由2名合資歷醫生分開評估,符合7個條件,不容出錯。

病人瞳孔有否隨光線強弱放大或縮小,是其中一項腦幹死亡測試。(黃卓然攝)

蔡雅穎表示,港島西聯網過去成功判斷病人腦幹死亡的數目一直偏低,因此2年前開始構思先導計劃。她解釋,腦幹功能是控制呼吸、血壓、內分泌、電解質等。然而如果血壓不斷浮動,或電解質水平混亂,醫生在無法得知病人是否腦幹死亡的情況下,唯有加重用藥,但此舉令病人更加痛苦,同時亦不可以做腦幹死亡測試。深切治療部護理,比內科一般護理,更有效穩定病者的血壓、電解質,提供合適條件進行各項測試,包括腦幹死亡測試。準確掌握病患者情況,確定病人已腦幹死亡,可減少不必要用藥,她指:「對家屬、對病人都有個交代。」

10人參加先導計劃 全部成功做腦幹測試

有份參與計劃的深切治療部資深護師陳玉鳳透露,院方為配合計劃,增加2名護士人手。要提供24小時1對1護理,一名病人至少要安排3名護士,分3更照顧,深切治療部醫生亦會不時到病房為病人檢查。計劃內,病人因住在內科病房,主診醫生仍然是內科醫生,內科與深切治療部會為病人的病情,及治療安排作緊密溝通。計劃去年2月開始至今有10名病人參加,最終均被判斷為腦幹死亡,3人更捐出器官,遺愛人間。陳坦言,曾有家屬及其他病人對計劃有疑問,主要是為什麼「無端端多了個姑娘」,但經過解釋家屬都明白及了解。

判斷腦幹死亡七步驟
1)觀察病人瞳孔有否隨光線強弱放大或縮小
2)雙眼被消毒紗布刺激時有否眨眼
3)耳朵被灌凍水後,雙眼有否左右移動
4)咽喉被竹籤觸碰時會否咳嗽
5)咽喉被喉管刺激時會否咳嗽
6)眼窩被按壓時,臉部會否出現疼痛反應
7)病人被拔除呼吸儀器後,能否自行呼吸

資料來源:瑪麗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