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大灣區】中大鄭漢其:香港做龍頭 讓獅子山精神重現大灣區

撰文:張美華
出版:更新:

隨著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通車、港珠澳大橋預計亦會在10月開通,香港與內地在交通網絡上進一步完善,間接加強助推香港經濟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不論商家或市民未來將可到大灣區創業、工作和學習等,讓港人有更多選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院長鄭漢其接受《香港01》訪問,表示香港應把握大灣區機遇,尋求在科研、醫療等領域上的合作,爭取成為區內的領導先驅,讓獅子山精神於大灣區重演。

鄭漢其指若兩地在醫療科技上合作,兩地更可達致雙嬴局面,從中得益。(資料圖片)
鄭漢其認為香港應該把握機會,「爭取成為大灣區既龍頭」。(張美華攝)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曾談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時指,內地和香港可以在大灣區進行醫藥科技方面的合作,例如共同研發產品和醫療解決方案等。

鄭漢其:香港要在大灣區「take個leading role」

同任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科技研究院院長的鄭漢其認為,香港醫療技術發展較內地完善;由於內地的醫療衛生知識及技術相對不足,國內對醫療產業上有一定需求。鄭漢其指,由於香港市場「太細」,當內地市場能夠在醫療產業上提供人力、市場和土地空間時,香港則能夠提供醫療技術、經驗和知識;這互補不足的供需求關係,以及內地市場的龐大需求及發展機會,就正正提供兩地在醫療上一個莫大的發展空間。

他舉例說,香港尤其擁有良好的醫療訊息系統,若兩地在醫療科技上合作,兩地更可達致雙贏局面,從中得益。鄭漢其亦認為,香港應該把握機會,直言:「香港要爭取成為大灣區既龍頭,take個leading role」。

鄭漢其亦相信,不同行業在全球上都有競爭,而大灣區對香港會造成良性競爭,更能於競爭間提升香港競爭力:「個餅越做越大,就可以賺更多錢番嚟香港」,待將來大灣區發展成熟,進一步面向國際時,便能夠令香港的資金發揮更好。

↓↓ 大灣區11城市強項一覽 ↓↓

+6

大灣區合作雖存在問題 卻不必太著重小問題

社會上有聲音擔心,大灣區將吸走香港人才,造成人才流失。鄭漢其反指:「會有咁既想法,視野實在太狹隘」。他認為港人到大灣區發展並不會人才流失,首先,人人到大灣區發展都希望得到回報,當資金由香港投資到大灣區,取得利益後資金亦自然會回流到香港市場。他又說商人並非義工,若大灣區有合理的機會,人們自然會選擇到該處發展。

另外,大灣區地處三個關稅區,令人才、資金、貨物自由流通成為挑戰。鄭漢其直言:「同你講(大灣區)冇問題就假既」。惟他指不必太著重小問題,因為「路就人行出嚟既」,鄭漢其認為港人應放眼將來,因為現時或有太多問題非即時就能解決。他續言,最重要是著眼於企業家和廠家能否於區內尋找到賺取利潤的空間,會否為香港人創造機遇。

林天麟建議有意創業的人都可以到大灣區先了解,並非人人都適合於大灣區發展。(受訪者提供)

中大深圳研究院有不少協助研究人員利用兩地優勢創業的案例,於2015年在深圳創立科技公司、開發機械人的林天麟是其中之一。林天麟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公司在創業的短短3年間,已獲得千萬級人民幣種子投資。

港產博士到深圳創業:香港眼光要看得更遠

林天麟坦言,3年前已認為深圳較香港適合創業。他解釋,即使香港有人才,但卻沒有科技方面的產業;而珠三角亦有完善的生產鏈,從生產到零件加工,都有「一條龍」資源。除此之外,林天麟又指深圳對創業的支持亦比香港多,深圳政府有支助他部份創科項目,令整體成本都比香港低。

現時香港,傳統工業已逐漸式微,林天麟認為香港已失去製造和生產型的產業,所以香港更應該與各地加強交流,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從中取得最大利益。他又說香港的眼光要看得更遠,亦要更開放;而大灣區則是一個「好平台」,能為香港投資者或想創業的人提供更大的發展機會。

林天麟直言「未有大灣區之前,香港人才已經流失緊啦」,反而大灣區於地埋位置上與香港相近,能將人才回流到香港。對於一眾有意到大灣區發展的人,林天麟提醒,大灣區與香港最大的差異是香港由市場主導,而內地則是政策主導,他建議有意創業的人亦可以到大灣區先了解,因並非人人都適合於大灣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