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哀順變」無助自殺喪親者走出陰霾 有母親喪女10年仍耿耿於懷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如何陪伴自殺喪親者渡過哀傷,是一門學問,不少人常以「節哀順變」、「時間沖淡一切」等,安慰死者家人,但有研究喪親議題的學者指,上述説話不中聽,亦是大忌;有喪女的母親坦言,旁人的指責說話會牽動情緒,至今仍耿耿於懷:「有時侯出去飲茶,隔離位講到啲自殺新聞,喺到話係咪屋企人唔錫佢呀?我都會好受傷害。」

阿欣至今仍難忘喪女之痛,但學會接受事實,以過來人身份協助自殺喪親者。(陳淑霞攝)

阿欣(化名)10年前喪女,如今憶述事件仍隱隱作痛。女兒當年20多歲,正值芳華,但性格內向,亦因生活壓力,終導致情緒病爆發。女兒雖定期向精神科醫生求診,病情亦一度穩定,但最終仍選擇了結生命。

10年過去,或已事過境遷,但阿欣忘不了昔日身邊親友指責:「你(阿欣)唔係成日睇實佢(女兒)㗎喇咩?點解仲會發生啲咁嘅事?」,她坦言感覺難受,「身邊人唔係應該一齊面對㗎咩?點解會咁樣講嘢?」

幸得老友扶持走出陰霾

幸好當時有老朋友得悉其女兒死訊,從旁鼓勵走出陰霾,「佢一而再,再而三咁邀請我出嚟同朋友見面,畀佢誠意打動」,阿欣終肯踏出一步,「如果唔係,我下半世應該都會收埋自己。」

時間流逝,助阿欣收拾哀傷,但並沒沖淡一切,時至今日,旁人的無心説話仍會觸碰到阿欣內心傷痛,她亦不諱言會對號入座,「有時侯出去飲茶,隔離位講到啲自殺新聞,喺到話係咪屋企人唔錫佢呀?我都會好受傷害。」

周燕雯(中)指,「節哀順變」等「行貨」式慰問句應少講為妙。(陳淑霞攝)

「節哀順變」、「時間會沖淡一切」等無助紓緩情緒

香港大學社工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周燕雯指,自殺喪親者突然失去至親,事後經歷及過渡尤為辛苦,「節哀順變」、「時間會沖淡一切」等「鴕鳥式」説話,無助紓緩情緒,亦予聽者「行貨」感覺,旁人應避免以此作出安慰,以免有反效果。

她又指,「係你搞成依家咁樣」等指責式說話亦是大忌,只會增加自殺喪親者壓力;追究原因如「點解會發生呢種事?你哋搞咩呀?」等說話亦應免則免,如對方自行提及,則應盡量耐心陪伴,另給予喪禮後事協助最為實際。

香港大學社工及社會行政學系、「生命熱線」一項調查發現,「係你搞成依家咁樣」、「佢死咗都好嘅,唔駛再累人」等質問怪責語句最傷人心,又引述外國研究指,每年平均有1000宗自殺個案,自殺者親友輕生機會,亦較一般人高3倍,呼籲公眾應給予空間及減少質問,多同行陪伴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