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30宗教建築物殘疾設施不足 部分殘廁放滿雜物

撰文:李慧妍
出版:更新:

行動不便的輪椅使用者要外出並不容易,香港傷殘青年協會去年巡查約30個宗教建築物,包括黃大仙祠、聖約翰座堂等,發現不少地方的殿堂內僅得樓梯、進出口斜道非常陡斜,以及殘疾人士洗手間被鎖上或放滿雜物。
協會行政總監劉家倫表示,不少廟宇、教堂歷史悠久,興建時期未必考慮到無障礙設施,加上環境局限及資源不足,令部分建築物難以加設。他建議政府可資助改善設施,及提高公民教育。

協會復康事務委員會主席陳錦元(中)表示,巡查宗教建築物時,發現有關建築的殘疾設施不足。(李慧妍攝)

參與巡查的義工文仔,是傷殘人士需坐輪椅,每次到廟宇參拜都過程艱辛,「好多時去到教堂、廟宇,先見到出長長樓梯,又找不到職員問其它通道進入,經常需要有其它人陪同。」若途中經過斜路,更令他膽戰心驚,「好似去黃大仙祠有段斜路好陡斜,一旦重心向後就很易反椅,所以都好驚,一定要人幫。」他亦試過獨自前往卻被重重難關阻擋門外,只能廟外參拜,他笑言:「好在我沒有特別宗教信仰,只要誠心,在殿外祈禱也可以。」

+1

宗教場所的無障礙設施不足,困擾不少殘疾的善信參拜。香港傷殘青年協會去年5月獲政府逾2.8撥款資助,進行「無障礙宗教Guide」計劃,於5月至11月巡查31個宗教建築物,包括佛教、道教、儒釋道三教揉合、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及中國民間信仰寺廟,如寶蓮禪寺、蓬瀛仙館、黃大仙祠、聖約翰座堂等。

協會發現有殿堂前有門檻、建築物內只有樓梯、進出口斜道非常陡斜、指示不足,以及殘疾人士洗手間被鎖上或放滿雜物。協會政策倡導幹事蘇穎妮指,有教會的指示不清,需多番詢問才知道要從隔離商場乘搭升降機,再進入教會,前後花約20分鐘。她建議在輪椅使用者進出口及洗手間加強指示牌清晰度。

協會政策倡導幹事蘇穎妮(後排右一)、行政總監劉家倫(後排左一)及義工文仔(左一)。(李慧妍攝)

巡查中,有十間宗教場所內不設殘疾人士洗手間。文仔表示,曾經人有三急時需到需到附近商場借用,亦試過去到廁所發現堆滿雜物,或空間狹窄,輪椅難以進入。劉家倫表示,不少宗教場所有結構上困難,及受環境、空間限制,難以作出改動,加上部分廟宇靠善信捐款支持運作,或資源不足增添額外設施。他建議,政府可增撥資源資助,令建築物可加設流動斜板、升降機或樓梯機等,「至少令他們能入到門,不用『望門興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