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志成指智能泊車科技複雜多限制 籲政府盡快展開先導計劃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政府計劃於深水埗欽州街和通州街交界興建全港首個地下智能停車場。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今(7日)撰寫網誌時指出,市建局上月完成為期約9個月的地下智能停車場可行性研究,發現若要興建智能停車場,除了顧及日常維修保養等,更要考慮地理問題。而機械泊車系統運作需時,倘面對上、下班高峰期或大排長龍。
他指出,雖然近年有科研企業研發俗稱「電子飛氈」的泊車系統,但現時《道路交通條例》並無明文觸及這類流動機械托盤的規管。因此,智能泊車科技正式應用和測試前,仍有不少複雜難題需要處理。他認為政府盡早開展先導項目,從中積累相關經驗。

機械升降泊車系統大致可分兩類,圖為圓筒式的設計。(市建局圖片)

不同地盤位置須配合不同設計方案

韋志成指出,若智能泊車科技應用於地下停車場,須額外考慮地盤形狀、地層的地質特性等因素。

他以政府在深水埗的智能停車場先導計劃為例,稱項目面積較細、地面無上蓋建築,故毋需在地底預留建造上蓋地基的空間,適合選用「圓筒式」的垂直升降設計,將車輛由電腦系統控制的機械升降裝置,移動到地底的多層泊位。

不過,若項目的面積較大,或地底石層深度較淺、難以開挖深層地下空間,甚至地下鋪設不同管線通道,「圓筒式」的垂直升降設計則未必適用。相反,應採用平面移動式的機械自動泊車方案,即地底只需建造兩至三個泊車層,在場內不同位置設置機械升降裝置,將汽車先由升降機送到地底泊車層,再利用每層的機械橫臂及滑動台,將車輛水平轉移至該層的空置泊位。

機械升降泊車系統大致可分兩類,圖為平面移動式的設計。(市建局圖片)

難以應付高峰期需要

然而,他稱不論那一種機械泊車系統,駕駛者泊車和提取汽車的時間均受制於機械升降裝置,故對存取汽車流量有一定限制。

他說,當遇上繁忙時間、駕駛者停泊和提取汽車的高峰期時,駕駛者或需較長的時間輪候機械升降裝置的汽車升降機到達停車或取車處。根據對市場上部份可提供逾500個泊車位的私人停車場使用率分析,在高峰期時,有多達90架汽車同時在車場出入口等候泊車,甚至對出入口外的道路造成車龍。

韋志成指出,採用流動機械托盤的智能泊車系統,可因應停車場設計,自動尋找空置車位及前往的路徑。(市建局圖片)

支持政府盡快累積經驗

他指出,智能泊車科技正式應用和測試前,仍有不少複雜難題需要處理,故支持政府盡早開展先導項目,從中積累相關經驗。同時亦要與科研機構等持份者合作,以發展適用香港情況的地下智能停車場的可行模式。

他又指,市建局傾向以較靈活的「飛氈式」智能泊車系統為研究目標,以有效增加市區泊車位數量,但承認現有法例未有觸及相關問題。而在油旺地區研究中,將包括探討應用創新的地下智能泊車系統和不同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