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屢偷竊不改 揭常遭單親母打鬧 打人者亦是受害者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心理創傷是無形壓力,亦可影響下一代人。有單親媽媽頻以打罵方式管教子女,結果不奏效,亦間接激發女兒偷竊「反抗」。經社工及治療師介入後,發現肇因源自該媽媽兒時心理陰影,由於父母虐打及前夫施暴,她成為媽媽後,亦「複製」不當教育兒女方法。
有社工透露,有8成兒童心理受創個案,其父母亦隱藏自身創傷問題。

阿珊曾以為打罵是管教子女良方。(陳淑霞攝)

36歲的阿珊是單親媽媽,10歲大的女兒屢現偷竊行為,雖然多次打罵,但一直未有改善,經社工轉介後,決定接受兒童心理創傷治療服務。

阿珊與治療師傾談後始發現,自己的管教模式與兒時經歷有莫大關係。她表示,父母自少離異,亦常動輒打罵,「做得好同唔好,都係只會鬧我」,前夫亦常在子女面前施虐她。潛移默化下,她亦視打罵等高壓管教手段為理所當然,「從來唔識點樣讚啲仔女。」

治療後學會向子女說「對唔住」

不過,經治療服務後,她明白此非解決方法,亦理解到女兒偷竊的行為,源於安全感欠奉,阿珊直言經此一役後,學懂關顧子女感受,「以前都會話阿媽係大晒,而家做得唔啱,會主動同仔女講對唔住。」親子關係修復後,女兒陋習不再,同時自己亦有得着,「慢慢都都學識放低(成長創傷)。」

姚景之表示,計劃至今已服務約150名兒童及家長,發現當中有8成照顧者本身亦隱藏創傷經歷,遂影響其管教模式,變得高壓。(陳淑霞攝)

小童群益會自2017年9月起提供「賽馬會兒童心理創傷治療服務」,為3至12歲有心理創傷症狀兒童及其家長,提供藝術治療、音樂治療等感官介入服務,透過重塑創傷經歷,擺脫陰霾。

八成個案照顧者隱藏創傷經歷

音樂治療師兼註冊社工姚景之表示,計劃至今已服務約150名兒童及家長,發現當中有8成照顧者本身亦隱藏創傷經歷,遂影響其管教模式,變得高壓,亦與子女關係較為疏離。他又指,創傷難以言喻,透過藝術、遊戲等感官治療,可協助事主從傷痛復原,解決根本問題 。

小童群益會總幹事陳健雄亦表示,家長如有創傷,勿太自責,亦應盡早尋求專業協助,疏導情緒,「幫到自己,亦都幫到小朋友。」

小童群益會調查發現,47.4%受訪兒童及66%家長表明曾經歷最少一件創傷事件。中為陳健雄,右二為梁淑雯。(陳淑霞攝)

機構一項調查發現,47.4%受訪兒童及66%家長表明曾經歷最少一件創傷事件。老師嚴厲處罰、父母望子成龍等教育壓力,以及親友患病或喪親事件,更雙雙居於榜首。研究亦反映,照顧者的創傷經歷,與孩子的心理困難亦成正比,反映兩者有連帶關係。

負責分析結果的中大社會工作學系高級講師梁淑雯指,有家長於問卷中透露,自己兒時成績欠佳,亦有部分家長形容,誕下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小朋友,為他們自身帶來創傷,「覺得自己好失敗,唔識點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