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母女居80呎劏房 自閉症女童情緒轉差 母:5年上樓係奢望

撰文:張嘉敏
出版:更新:

本港公屋輪候上樓時間屢創新高,不少基層市民被逼租住不足百呎的劏房,廚廁一室,生活環境惡劣。
單親媽媽謝小姐約於兩年前,與女兒租住葵涌一個僅約80平方呎的劏房。屋內不但未有獨立廚廁,需要於馬桶旁煮食,更受屋外臭味困擾,須長期緊閉門窗。最令她痛心的是,患有自閉症、年僅4歲半的女兒,因缺乏活動空間,令情緒問題逐漸惡化。
面對身心飽受困擾,不但上樓遙遙無期,加上難覓同等租值的單位,謝小姐坦言下學年將會送女兒到特殊寄宿學校,「我好想陪住佢,但為咗佢好都無辦法。」

謝小姐與4歲半的女兒居於約80平方呎的劏房單位。(張嘉敏攝)

月租$3500 「呢個業主算好有良心」

葵涌區內舊樓林立,走進一幢唐樓內,單單一層竟被分為逾十個劏房單位,而其一正正為謝小姐的家。她現時以每月3,500元租住約80平方呎的單位,由於業主為其安裝獨立的水電錶,每月須另付約1,000元的水電費用。她坦言租金尚算相宜,「呢個業主算好有良心......喺外面點搵到呢個價。」

謝小姐的女兒經常從電視櫃,跳到旁邊的床上。(張嘉敏攝)

地方不足女兒缺活動空間 以頭撞牆發洩

僅約80平方呎的單位內,剛好足夠放置一張碌架床、一個電視櫃及書櫃,「全部傢俬一或二手,一係執翻嚟。」屋內尚可空出一條窄長的通道,惟地上全部鋪上軟席。謝小姐娓娓道來當中因由,「個女無位玩,就會爬上個櫃再跳落床,試過整傷無數次。」

她的女兒於歲半時確診自閉症,不願與人對話,卻偏愛到處走動。可惜屋內缺乏活動空間,令其女兒經常「向上發展」,不時從高處跳下,故於家中設置軟席為減低受傷機會。她續稱,自遷入以來,女兒的情緒逐漸變差,不時出現以頭撞牆的情況;而醫生亦曾指其女兒需要進行「感統活動」,如多走動以刺激她的感官系統。謝小姐深知家中環境難以讓女兒活動,亦嘗試聽從醫生建議,帶女兒到外面的公園玩樂,惟礙於住所附近欠缺大型公園,故亦難以經常實行。

兩母女共同睡在下格床上。(張嘉敏攝)

長期關窗避臭氣老鼠

禍不單行的是,由於受屋外的污水渠、餐廳的油煙、鼠患等問題影響,令她必須長期緊閉門窗,「最熱嗰兩個月要日日開冷氣,電費都要近一千元。」鑑於室內空氣不流通,令她的女兒身體漸差,不但曾經一個月內三次患病,近日更出現氣喘情況。而惡劣的居住環境亦令兩母女的關係變差,她坦言女兒現時食飯、溫習、睡覺均於同一個地方進行,「佢分唔到幾時要坐定定食飯、幾時可以玩!」

謝小姐於四年前開始輪候公屋,至今仍未有回音,「5年上樓根本係奢望。」她曾為女兒輪候特殊學校的寄宿學位,並於早前獲得編配。她坦言不願意送走相依為命的女兒,但為女兒健康着想,加上自身的情緒問題,故決定忍痛於下個學年送女兒到入讀寄宿學校。

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成員丘梓蕙(左)指出,葵涌區內的劏房單位面積越來越細。(張嘉敏攝)

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成員丘梓蕙指出,葵涌區內的劏房單位面積越來越細,「以往多數一劏三至四間,依家會再劏多一、兩間。」而劏房戶平均輪候公屋的時間亦長達6至7年,遠超過政府所指的5.5年。她建議政府長遠應訂立人均居住面積外、推出租務管制外,短期內亦需要推出租金津貼、善用空置土地建造過渡性房屋等,以解居民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