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青少年求助服務大增4倍 專家籲勿英雄化自殺行為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示威及遊行活動不斷,政府僅願「暫緩」而非「撤回」修例,亦引致有示威者接二連三輕生,多個社福機構及民間自發提供各形式情緒支援。有青少年網上支援平台近日收到的求助宗數,大增4倍。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研究)鄧琳表示,近日有年輕人疑受社會事件及政治氛圍影響而輕生,呼籲社會勿把自殺行為英雄化;又指年輕人的心聲不應以批判心態去聆聽,「年輕人拼命抗爭背後的絕望感不是一朝一夕,應放下身段去聆聽想法。」

示威者輕生事件接二連三,令人十分悲傷。(資料圖片)

政治立場不同   亦應放下身段傾聽年輕人心聲

鄧琳接受商台節目《政好星期天》訪問時表示,希望社會及大眾傳媒不要把近日的自殺事件英雄化或美化事件,強調這並非一個好的抗爭方法;又認為要預留空間讓年青人訴說心聲,若停留在上一輩的說教方式,年輕人只會把情緒及健康狀況收起,有機會引發不想發生的事情。

她建議,家長應「打開度門,好過閂晒閘,冇咗個仔女時,就真係乜嘢都唔駛做」;即使政治立場不同,也應「開放地傾下、聽下、忍住先」,子女才願向家人報平安及保持聯絡,視家為最強的後盾,否則「年輕人可以走去邊?」

促政府積極回應社會訴求

她認為,不少人經歷2014年的雨傘運動後,產生無力感,至新一輪社會運動爆發,絕望感也隨之爆發,建議若年輕人因社會事件產生情緒困擾,不妨先遠離社交媒體作緩衝,亦要明白社會運動不能一蹴而就;市民也要照顧身邊人的情緒,不要只懂教訓他人正面看待事件,而是要同行,有需要時找專業人士求助。她又希望,政府可積極回應社會訴求,運用政治智慧重建市民對政府的信心,尋找機會與年輕人對話。

出席同一節目的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噏」臨牀督導主任周文慧表示,平台近日曾在24小時內接收超過400個求助電話,較平日約80至90個明顯增加。她說,從是次社會事件看到年青人的質素,在自發參與行動中反映其自律、互相幫助及不離不棄,認為成年人應放下包袱關心抗爭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