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越洋翻檔案解密 螞蟻搬家重組回歸歷史 建立未來啟示錄

撰文:張雅婷
出版:更新:

一組組文字記載着歷史,香港的過去靠誰去紀錄?《檔案法》遲遲未立,海量與本港歷史和前途有關檔案一直長眠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只可越洋窺探。
有90後香港留學生每星期自願到檔案館拍攝和傳送檔案,分文不取;亦有本地青年接力抽絲剝繭,從字裡行間重組香港丁屋政策、回歸等重大議題。逐步還原歷史。兩人盼可鑑古知今,讓港人撰寫自己的未來。
記者:張雅婷 倫敦、香港報道

葉靄瑤於倫敦升學期間,參與「香港前途研究計劃」,拍攝一系列與香港有關的檔案。(香港01記者攝)

2017年,香港回歸20載,適逢不少1980年代有關香港前途及政制發展的檔案因超過20至30年保密期,得以重見天日。「香港前途研究計劃」遂招募成員於英國國家檔案館拍攝檔案,再由香港的研究員整理「解密」,還原當時港府與倫敦的決策,1996年出生的葉靄瑤是其中一名參與者。

2014年9月,葉靄瑤遠赴英國倫敦藝術大學主攻平面設計。剛到埗第二個星期,雨傘運動爆發,但葉只能隔着螢幕獨自沮喪,未能走到前線。在學期間,適逢本土研究社等人發起「香港前途研究計劃」,葉靄瑤立刻自動請纓,協助重組歷史。

葉靄瑤形容拍攝檔案過程沉悶,但每當想起自己在還原歷史,就不敢怠慢。(香港01記者攝)

手執歷史拼圖 兩年拍攝500份檔案

每星期,葉靄瑤總會花上一小時車程,到位於郊區的英國國家檔案館拍攝檔案,每次一待就是一整天,分文不取。從最初研究丁屋等土地問題的檔案,至後期漸漸接觸到關於香港前途的檔案,六四檔案、中英前途談判等文件,葉靄瑤雖未親身經歷,卻逐少逐少拼湊起來。

兩年間,葉拍攝超過影過500份案,她直言過程枯燥乏味,但當想起自己手執拼圖一角,就繼續按下拍照鍵。「每個人都有不同職責,如果我們不影,他們(研究員)就看不到,我們就是負責記綠,也很重要。即使最後是負責分析的研究員寫,也需要有人做比較沉悶的拍攝記錄。」偶爾看到有公職人員在紙上留下畫作、兩國元首對話中夾雜看似無關痛癢的內容,也足夠叫葉靄瑤覺得有趣。

英國國家檔案館,會定期解密外交、國會等檔案,不少內容都涉及香港。(資料圖片 / 何敬淘攝)

檔案中的承諾漸變模糊

一份份檔案,不只記載著香港歷史,亦填補了葉靄瑤對自己身份的認識。回歸當年,年僅一歲,葉幾乎對回歸零印象,塵封的檔案在20年後向她訴說過去。「我了解多了歷史因由,何為香港移交會這樣,為何《中英聯合聲明》會這樣寫。當知道得更全面時,個人的政治立場會更清晰。」

英國拍攝的檔案,會由身在香港的檔案研究員細閱及分析,80後的姚躍華是其中一人。與葉相比,姚對回歸印象相對較深刻,小時候從電視上見證移交儀式,直到長大後透過檔案,才明白是兩個大國如何博弈。從檔案文本與現況對比,姚認為中方開始模糊承諾:「中方當年承諾了許多事,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但近年已逐漸改用『全面管治權』。」他覺得五十年不變,原來只是空頭支票,變得更快的,還有人。

姚躍華(右)透過閱讀檔案,得知制定《中英聯合聲明》背後,是兩個大國在角力。(受訪者提供)

無法改寫歷史 卻有權譜出未來

2017年解密的檔案揭露,1984年12月初,《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兩個月,時任行政局議員譚惠珠向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提出,要求英政府日後就《中英聯合聲明》實施情况每年發表年報,令香港安心。反觀今天,譚惠珠貴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曾對傳媒說《基本法》已代替了《聯合聲明》,按《基本法》辦事就沒有問題。葉靄瑤不禁對於一個人能有如此大改變,甚覺有趣。

歷史記載在檔案中,但葉靄瑤和姚躍華都覺得,歷史無法被改寫,但人人都有權譜出未來。正值多事之秋,姚躍華期望大眾花一年半載沉澱,反思當日條文一字一句背後的意思,再討論未來可如何走下去。葉靄瑤就希望港人可鑑古知今,從歷史中學習、反思現在、決定未來。

英國國家檔案館,會定期解密外交、國會等檔案,不少內容都涉及香港。(資料圖片 / 何敬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