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護士赴戰亂地區救援 獲人道獎:人在惡劣環境仍能頑強生存

撰文:侯彩琳
出版:更新:

今年度香港人道年獎得獎名單於早前公布,香港紅十字會人道新力量獎由註冊護士曾雅詩奪得,她自2015年起,便以護士身份前往尼泊爾、南蘇丹、伊拉克、也門、加沙、孟加拉的動亂地區,分別進行1個月至半年的人道救援工作。
見證戰火、災難無情,曾雅詩經歷在「帳篷醫院」為人處理傷口;在災區唯一一間醫院連續進行22場手術,令她感歎「人在惡劣的環境下仍然能頑強生存。」

曾雅詩於2018年到孟加拉進行人道救援工作。(香港紅十字會提供)

冀以知識助人  赴尼泊爾參與地震後救援

護士工作不易,31歲的曾雅詩卻主動投身到更艱難的工作環境,自2015年起參與人道救援工作。曾雅詩於2010年大學畢業後開始擔任護士,工作數年後,因希望裝備自己,她開始接受境外人道救援工作培訓。

2015年4月,尼泊爾發生黎克特制7.9級大地震,奪去數千人的寶貴生命。身在香港的曾雅詩,深感應該「用自己的知識幫到人」,因此在震後約2個月,便隻身前往尼泊爾,和當地的其他護士一同參與紅十字會的救援工作。曾雅詩回憶,到達當地時,引入眼簾的是一片狼藉,道路、橋樑都有損毀,而她被分配到的「醫院」也僅是在搭建在災區的帳篷。

2015年4月尼泊爾發生黎克特制7.9級大地震,大量房屋倒塌,曾雅詩在震後2個月到當地進行人道救援工作。(香港紅十字會提供)

無法救回有希望的人最難過

不一樣的工作環境,令曾雅詩坦言, 是全新的體驗,惟匱乏的醫療設備亦令工作倍增困難。她回憶說,有位婆婆在夜晚被送到醫院,當時婆婆的身體已經很虛弱,儘管她和同事盡了全力搶救,婆婆最後仍撒手人寰。婆婆的離開,亦讓曾雅詩深感完善醫療設備的重要性,「最難過莫過於有啲人原本可以救得返,但正正係因為冇設備、資源好匱乏,令我哋能力上幫唔到。」

在南蘇丹一日做22場手術

尼泊爾的經歷,更令曾雅詩踏上人道救援之路,大半年後,她再啟程前往南蘇丹,她被派往的地區只剩下一間醫院運作,醫院設備亦十分簡陋。內戰後的南蘇丹,示威衝突仍然不斷,不少人因此受傷。曾雅詩憶述,有天醫院有大量中槍傷者,在一天內便進行了22場手術,曾雅詩形容,當日只能「不停做不停做」,連續工作十多個小時,緊張的氣氛令她已經忘記疲倦的感覺,只有病人轉趨穩定,曾雅詩才感到安心。

曾雅詩以護士身份於2018年到孟加拉進行人道救援工作,並與當地小朋友合照。(香港紅十字會提供)

戰地非新聞描述般差  人間仍有情  

以護士身份到戰亂地區服務傷者,甚至因此辭去在本港的護士工作。曾雅詩坦言,若沒有辭職,已經有足夠經驗可以升職,但她並不覺得可惜,她直言,在新聞報道中的戰地環境惡劣,但親身經歷後卻感覺「唔係想象中咁壞」 。在伊拉克工作時,她曾在難民營中遇到一位為她主動送上頭巾的婦人,令她十分感動指,「對那些受戰爭影響的人士來說,任何物資都是珍貴的財產,但那位婦人看到我有需要,便無條件伸出援手」,「人在惡劣的環境下仍然能頑強生存。」

赴英國修讀國際關係 為人道工作做準備

戰亂地區的工作令曾雅詩見證「好多人因為受災、整個屋企都散咗」,這讓她更珍惜和家人相處的時間。而連月來在本港的示威衝突,亦令在香港成長的曾雅詩直言「好心痛」。她直言,外地的工作環境無論有多惡劣,情緒都能抽離,但面對視之為家的香港,情緒卻難以抽離。

曾雅詩透露,護理系並非升大學時的首選學科,成為護士亦並非兒時夢想。在經歷不一樣的護士工作後,她深感護士工作的意義和重要性。而為了更好地裝備自己,曾雅詩更在今年遠赴英國修讀國際關係學碩士課程,為投身人道救援工作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