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仁濟與港大研究三手法助提升自我效能 參加者:更懂溝通

撰文:曾凱欣
出版:更新:

青少年情緒問題一直備受關注,仁濟醫院及香港大學於2017年至2019年其間,針對特殊教育需要學生進行一項研究計劃,於今(26日)舉行分享會。研究報告發現,計劃對學生的行為問題、消極的思想及在不同環境中均有正向的顯著改進。
參與計劃的譚同學提到,以往經常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與人溝通,亦會經常責備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但他表示,參與計劃後認識到一班朋友,亦改善了不善辭令的問題,當遇到不如意的事都能學懂放開。

研究報告發現,計劃對學生的行為問題、消極的思想及在不同環境中均有正向的顯著改進。(曾凱欣攝)

全港SEN學生人數明顯上升

近年在公立主流學校就讀的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人數,從33,830人增加至45,360人,增幅達34.1%。仁濟醫院社會服務部青少年及幼兒服務聯同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及其團隊,針對特殊需要的學生,於2017年至2019年進行一項名為「『堅正人生』增強特殊教育需要學生自我效能感研究計劃」,以「認知行為治療」、「正念瑜伽」及「正向心理學」作介入手法,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堅毅力。

計劃針對130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12至18歲中學生,涵蓋13間學校,並將學生分配至三個不同介入手法的小組,每小組6至14人,共18個小組。計劃為學生提供八節、每星期一次的小組活動,參與者需在治療前及治療後完成一系列問卷。

青少年情緒問題一直備受關注,仁濟醫院及香港大學針對特殊教育需要學生進行一項研究計劃。(資料圖片)

計劃助改善學生情緒及行為問題

負責是次研究的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黃富強提到,計劃有助學生在行為問題、負面思想以及在不同環境中,包括在家庭、學校和與朋友帶來正向的顯著改進。亦發現正面思維上的改變,能有效改善參加者的行為問題及增加正向情緒。

黃富強指,為學生增強自我意識以及給予肯定,亦是有效的方法改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青少年在心理和行為上的健康。增強自我意識能令學生意識到自己行為問題和情緒狀態,從而作出相應調節;當身邊的人給予肯定,能令他們學會欣賞和利用自己的優點,改善人際關係。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黃富強提到,計劃有助學生改善行為問題,減少負面思想。(曾凱欣攝)

參加者改善表達能力 學呼吸法助紓緩緊張

參與計劃的譚同學患有讀寫障礙,他提到,以往經常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與人溝通,遇到難過的事會選擇藏於心裡,亦會經常責備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但他表示,參與計劃後認識到一班朋友,改善了溝通上的問題,變得較願意開口與人傾談,當遇到成績不理想或不如意的事時都能學懂放開。此外,他又分享到在「正念瑜伽」班上曾經學過呼吸法,現在每當遇到緊張時都會學以致用,紓緩緊張的情緒。

社工柯姑娘亦提到,自己第一次見到譚同學已經對他印象深刻,形容他臉上經常掛起笑容,又願意嘗試不同的瑜伽動作。她又指,雖然譚同學不善辭令,但在小組上都願意勇敢分享個人經歷,同學之間亦會給予他鼓勵和支持,對他有莫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