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4歲童對「娘娘腔」行為存偏見  倡及早培育多元意義

撰文:李恩慈
出版:更新:

男生玩「煮飯仔」、女生砌模型,這些行為在心理學研究屬「非常規性別行為」。香港中文大學昨日(10月31日)公布一項研究,發現兒童早於4至5歲已會對不跟從性別規範的朋輩有較負面看法,不願與其交友;而8歲至9歲兒童,對非常規性別行為的偏見更為嚴重。
中大性別研究課程及心理學系(禮任)助理教授、性別發展實驗室主管黃泓建議老師及家長及早介入,為兒童提供輔導及教導多元共融的意義,改變這些偏見或負面想法,令孩子更自由發掘所長。

中大性別發展實驗室聯同香港大學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密西沙加分校進行研究,安排315名4歲至9歲的居港華裔兒童參與。研究人員讓參加者觀看跟從及不跟從性別規範的男女朋輩插圖,例如外形、玩伴和與趣活動等。有插圖顯示男孩愛玩「煮飯仔」、女孩剪短頭髮等,藉此測試兒童如何看待遵從及不遵從性別規範的朋輩。

結果發現,4至5歲的兒童已對不跟從刻板性別規範的朋輩有較負面看法,包括不願跟對方做朋友、認為對方不受歡迎、較不願意與對方分享等。結果亦顯示,如對方為男性,偏見程度更為嚴重。而8至9歲生兒童對非常規性別行為的偏見普遍較嚴重;團隊認為情況或與小學時期屬兒童排斥異性或性別分組的高峰期有關。

黃泓稱,不跟從性別常規的兒童容易遭受朋輩歧視,影響日後心理健康。她續說,社會偏見限制兒童的活動選擇,譬如社會主張男生不應跳芭蕾舞,可能令兒童因此放棄興趣發展。她建議家長和教師及早為兒童提供輔導及教導多元共融的意義,提供不同機會讓學生了解每個人優點,及對方和自己相似之處,從而減少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