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上天下海」救援 助血管瘤爆破病人回港 家人感激可道別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當在外地受了傷,不能自行回港時,可以怎樣做?2015年在台灣塵爆意外受傷的港人、2017年在泰國墮馬受傷的劉德華,就是在醫療救援機構「國際SOS」協助下返港。在該機構工作多年的護士透露,醫療運輸服務工作與一般在醫院任職護士差異很大,需要「上天下海」,透過海陸空等不同方式把病人安全送抵目的地,也需隨時「on call」(待命)及不怕時差。她最難忘一次運送一名危急病人回港,雖然病人最終也離世,但可以令家人見到他最後一面,甚感欣慰。

鄧穎詩最難忘一次運送一個危急病人回港,雖然病人最終也離世,但就可以令家人見到他最後一面,甚感欣慰。 (洪嘉徽攝)

國際SOS首席飛行護士鄧穎詩指,使用醫療運輸服務常見的情況包括遇到交通意外、心臟病發、中風等,有港人在外地滑雪時跌斷手腳,甚至脊骨、頭骨受傷,也會透過服務回港。在為病人計劃行程時,兩至三人的醫療團隊會先與病人的主診醫生商量,了解病情、用藥,再選擇交通工具及路線,「了解佢用緊幾多份量強心針,我要帶幾多個微泵去,準備幾多氧氣先足以支持整個旅程等」,並需與航空公司申請,以及聯絡當地醫院,以接收病人及溝通用藥、儀器、治療情況。

她補充,醫療團隊會在確定病人情況稍為穩定才會運送,過程中主要沿用原有治療方案,除非病人情況在途中突然變差,才會給予新的治療,但也不會在飛機上做手術。不過她也遇過危急情況,曾有一名孕婦在運送途中有少許出血,但幸好用藥後可以保住胎兒,沒有在途中小產。

不可有時差,更需隨時候命 凌晨接call即飛

鄧穎詩原本在醫院深切治療部任職護士,2010年加入國際SOS,她認為兩者工作環境差異很大,服務的病人由主要屬港人變成多國籍人士,而且她現時需透過飛機、船及車把病人送到另一地點,因此不可有時差,更需隨時候命,「凌晨3點打電話嚟,3點半返到公司,4點就出發。」她試過24小時內接到3個個案,不斷往返中港接送病人,也試過需緊急飛外地,笑指「急起上嚟、帶身分證、護照、唇膏、紙巾就去check-in(辦理登機手續),行李都無!」

工作面對的挑戰多,她指曾任職急症室或深切治療部的醫護會比較適合提供醫療運輸服務,因以往曾接觸過不同病況,有豐富經驗。在飛機上做醫護,是否需要擁有航空知識?她透露該機構會提供相關培訓,教導醫護如何在飛機上提供醫療服務,她直言部分專機空間不大,工作難度較大,「要好熟咩嘢喺邊度,要搵時就咁摸都可以知道係邊。」

國際SOS在本港員工少於100人,員工會接聽客戶求助電話,即時提供建議及支援。(洪嘉徽攝)

難忘東莞送人回港  外籍病人主動脈瘤爆破成肚血

運送的病人眾多,令鄧穎詩最難忘的一次,是從東莞運送一名外籍病人回港,該名病人腹主動脈瘤爆破,「成肚都係血」,但由於做手術的風險高,容易死於手術台,東莞醫生不願救治,她臨危受命到當地,立刻運送病人回港,「一直輸住血帶病人返嚟,幫佢打強心針,直入香港醫院手術室,全程未坐低過,一直做緊嘢!」雖然該病人不幸地在回港後數月去世,但家人可以在期間到港見他最後一面,家人向她表達欣賞,「說好開心他來到香港,可以見他最後一面。」

+1

與公私營醫院、入境處合作

國際SOS在全球有26間緊急救援中心,全年提供24小時服務,企業客戶超過11,000個。該機構香港及澳門總監李錫東表示,該機構在全球有11000個員工,當中逾5000人屬醫護人員,其中約五分之一為醫生。而本港員工少於100人,主要照顧去外國的港人,以及在港或南中國的外籍人士。機構與公私營醫院、私家醫生合作,主要服務商業客戶,數個港府的法定機構也是其客戶,例如有港人在外地遇意外時,入境處也會邀請他們接載港人回港。

他續指,該機構與全球大部份航空公司都有合作,如病人情況危急就會安排乘坐專用飛機,價格約為六位數;而如情況較輕微,就會為客人訂購飛機商務客位或頭等機位,「如果病人需要完全平躺、用儀器,就會訂一排(機位),拆走(機位)再放擔架床,收費約為五位數字。

李錫東表示,如有港人在外地遇意外時,入境處也會邀請他們接載港人回港。(洪嘉徽攝)

國際SOS商業總監Philippe Maezelle稱,該機構除了提供醫療運輸服務,更十分著重於旅程風險管理,如客戶所到國家有醫療或安全風險,包括疫症、地震、示威等,他們會提供建議,助客戶做好準備,並脫離險境。

Philippe Maezelle稱,該機構除了提供醫療運輸服務,更十分著重於旅程風險管理。(洪嘉徽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