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復元人士經濟、照顧兩難全 冀政府調低福利門檻

撰文:李恩慈
出版:更新:

本港精神病復元人士出現老年化趨勢,根據政府統計處報告書,精神病復元人士的年齡中位數為59歲,約半數60歲或以上。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會阮淑茵稱,復元人士的身體機能比常人提早10至20年衰退,需更早接受照顧。
抑鬱症及思覺失調復元人士Dodo表示,綜援家庭不能領取殘疾人士照顧者津貼,生活捉襟見肘。另一名復元人士阿玲則面對兩難困境,雖渴望得到貼身照料,但倘與女兒同住,便無法繼續領取一人綜援。她們冀望政府能網開一面,調低各項福利的門檻,便能同時紓緩財政及照顧問題。

Dodo與兒子同住公屋,財政狀況緊絀,領取綜援及傷殘津貼,合共每月8,000元。(李恩慈攝)

曾抑鬱症媽​媽:食藥物後連仔都湊唔到

55歲的Dodo是抑鬱症及思覺失調復元人士。八年前,Dodo常因患有專注力不足和過度活躍症的兒子,功課表現欠佳而大發雷霆。Dodo帶兒子求診時,一怒之下「連個醫生都鬧埋」,被發現精神狀態異常,於是一併被轉介到精神科就醫。她憶述,病發時會「成日都好想鬧人」,亦會因為不願見人而足不出戶。

她每日需要服用五種藥物,包括抗抑鬱藥、鎮靜劑、助眠藥等等。她表示藥物的副作用明顯,「食完記性唔好,而且會係咁瞓覺,咩都做唔到,連仔都湊唔到。」

綜援不足 又不能申領照顧者津貼

多年來,Dodo與兒子同住公屋,財政狀況緊絀,領取綜援及傷殘津貼,合共每月8,000元。她在2018年曾嘗試參加「為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冀每月多領取2,400的照顧者津貼,但綜援戶並不符合資格。她批評照顧者津貼的門檻太高,對於無法領取坦言「好失望,我得好少錢,個仔讀書都要錢。」

同年,她的病情惡化,情緒時常不穩,便嘗試到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搵社工傾下偈」。然而,翌日她便收到中心來電,卻被告知「唔好意思,無社工跟到你。」由滿懷希望頓時變成無比失望,Dodo揚言絕對不會再相信任何社工。她多次萌生自殺衝動,在紅燈亮起時故意走出馬路;但每次想起十多歲的兒子無人照顧,便放棄念頭。Dodo堅持定時服藥及見心理學家,病情自去年起好轉,現在閒時更會與兒子聊天。

66歲的阿玲身型瘦小,外貌比同齡女士憔悴得多。(李恩慈攝)

年老復元人士憂日後無人照顧

66歲的阿玲在20年前家道中落,一夜之間變成負資產,獨自帶着三個女兒生活,流離失所,漸變得瘦骨嶙峋,後被確診患上抑鬱症。身型依然瘦小的阿玲,外貌比同齡女士憔悴得多,她自言身體狀況不佳,「對腳經常酸軟、血氣唔好、氣促,又成日頭痛」,坦言擔心日後生活愈來愈不便。

阿玲現時獨居於公屋,依靠5,000元的綜援及傷殘津貼過活。她的其中兩個女兒已有家室,孻女則表示願意搬回與母親同住。二人曾到社會福利署求助,卻換回「同個女住就唔攞得綜援」的答覆,更有社署職員告訴女兒「搬去阿媽居所隔離棟私人樓,咪照顧到囉。」眼見身體機能每況愈下,阿玲對生活感到徬徨,擔心日後無人照顧起居。她希望政府能放寬一人綜援條件,與女兒同住亦能繼續領取綜援金。

阮淑茵指出,精神病復元人士一般無法負擔價格高昂的老人院舍,但平價的選擇確實質素參差,且缺乏精神病復康元素。(李恩慈攝)

老人院舍缺乏精神病復康元素

被問及是否考慮入住老人院舍,阿玲表示她的母親生前曾經投訴,老人院舍的衞生和伙食質素惡劣,令她避而遠之。阮淑茵指出,精神病復元人士一般無法負擔價格高昂的老人院舍,但平價的選擇確實質素參差,且缺乏精神病復康元素。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曾多次向政府反映此問題,政府表示將會有「專業團隊」到私人院舍服務,但她質疑團隊的人手有限,不足以讓復元人士得到精神病相關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