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校本計劃助教師教非華語生中文 今年146間學校參與

撰文:侯彩琳 黃詠榆
出版:更新:

少數族裔學生在本港學習中文時面對不少困難。有幼稚園校長表示,非華語學生在入學初期中文能力較弱,亦較難明白老師的說話,加上部分家長不諳中文或英文,讓學校與家長溝通出現困難。有幼稚園參加教育局非華語校本支援計劃後,認為教師能學習到多元化教學技巧,令學生「學中文變得開心咗」。
總學校發展主任校本專業支援組李愛蘭指,校本計劃參加反應一向良好,最新一年便有146所學校參加,教育局職員、大專院校人員會到校指導教師的教學技巧。

善一堂逸東幼稚園校長周惠英(右)指,學校的巴基斯坦裔老師(左)能協助老師和家長溝通。(侯彩琳攝)

非華語學生在港求學,往往需學習中文才能融入主流校園生活。善一堂逸東幼稚園校長周惠英指,現時幼稚園有300名學生,其中有78名非華語學生,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泰國、加拿大、美國學生,而僅約一兩成非華語學生家長能以中文溝通。

周惠英坦言,非華語學生在入學初期中文能力較弱,教師說廣東話時,他們亦未必會明白。故老師會盡量在說話時配合身體語言,以協助學生理解。而在17至18學年起,善一堂逸東幼稚園參加教育局非華語校本支援計劃,香港大學課程發展主任每月至少一次到幼稚園,指導教師的教學技巧,同時教授幼稚園教師多元化的教學策略,當中包括以圖片配合文字的中文教學遊戲。

善一堂逸東幼稚園的非華語學生在農曆新年參加舞獅表演。(侯彩琳攝)

周惠英指,非華語學生在教師多元化教學方式的教導下,「學中文變得開心咗」,同時亦更加主動學習中文,「會主動攞中文故事書睇」,亦願意以廣東話和老師、同學交流。

而在2018至19學年,教育局增撥資源後,善一堂逸東幼稚園亦聘請兩位能操廣東話及英文的巴基斯坦裔老師,輔助學校老師進行中文教學、協助老師和家長溝通,並在學校舉辦家長講座時擔任翻譯,成為少數族裔家長和學校的溝通橋樑。

+3

總學校發展主任校本專業支援組李愛蘭指,由15/16至18/19年,共有232所學校參加校本計劃,而最新一年有146所學校參加。她解釋,在計劃底下,教育局職員、大專院校人員會到校,用一些策略,亦著重家長參與,如最近有幼稚園舉辦親子寫揮春比賽。李續指,不少參加學校的老師會繼續沿用校本支援的教學法,如心理詞彙策略。

然而,課程屢被質疑過份艱深、欠具體框架,高級課程發展主任(中國語文教育)何燕萍形容,現時架構是「鋪橋搭路」,老師需思考以何策略去「搭路」,因應學校校本調節。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質素保證及校本支援)吳加聲亦補充,若非華裔學生打算以香港為家,必須學好中文,「政策目標是要跟不同學習進階支援,愈細學愈好」。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質素保證及校本支援)吳加聲 (右)補充,政策目標是要跟不同學習進階支援,「愈細學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