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逛街消失 購物變得目標為本 AI分析店舖「進店率」竟急升

撰文:陳嘉慧
出版:更新:

新型肺炎疫情持續影響本港,打擊各行各業,政府推出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涉及金額達240億元,主要用於採購疫苗、支援醫管局應對下一波疫情等,並動用45億元支援20多個受疫情重創的行業,但未包括涵蓋範圍甚廣、早前已獲300億元資助的零售業。
市民抗疫已久,近日限聚令放寬,市面稍為出現「報復性消費」。有AI店面分析公司發現,疫情下本港4-5月市況最差,人流下跌八成,至6月反彈,7月第三波疫情期間人流下跌,但不太差。在限聚令和禁堂食等措施下,零售店、食肆首當其衝,然而關店最多的是服裝店。
但在滲淡大環境下,亦有中高定位連鎖品牌逆市擴張,「趁低吸納」租下新舖面;而疫情下市民沒必要不會出門,進店更有目的性,商舖以網上推廣開拓客源。

人工智能企業方案公司Dayta AI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屠厚鈞觀察,本港商戶開店一般採取「穩加穩減」的策略,反而在疫情下,無論是擴張還是收縮,都會更進取。他留意到,一些中高定位的連鎖服裝品牌,在近期逆市擴張,估計因為現時租金低,而租約一般是簽下三至四年,即使未來一兩年生意差,今年簽下的租金在兩年後會是特惠價。

▼9月18日起重開處所及放寬措施▼

+11

相關新聞:Google大數據揭第三波疫情 僅得一類處所人流跌轉增

零售市況差商家求變 用AI分析店面增人流減開支

疫情下市民出街目標明確 網上推廣吸客

疫情無疑在改變人們的購物習慣,屠厚鈞發現,以往港人喜歡行街,街上人流不少,但不一定會消費,而疫情下市民沒必要不會上街,如若出門,通常都目標明確。他分析有使用Dayta AI旗下分析平台,約400間本地商舖的數據,發現疫情期間進店率(進店人數/經過店門人數)上升,由平常的25%,可升至高達35%。屠厚鈞指,不少商戶因而改變策略,集中線上推廣,發放網上優惠券吸引顧客到店消費,並且利用人流數據即時分析成效,迅速應變。

屠厚鈞指,疫情下不少連鎖品牌希望有更即時、更具體的數據,來決定哪些分店值得投資或增加人手,哪些需要放棄。(陳嘉慧攝)

今天無人會否認市況很差,然而有多差、怎樣差?屠厚鈞舉例,疫情下不少連鎖品牌希望有更即時、更具體的數據,來決定哪些分店值得投資或增加人手,哪些需要放棄。「大家都知道數字跌,但跌多少、點跌法?如果無資料,好難行落去。」 他表示,其公司生意亦受此帶動,6-7月增加100間店舖使用服務,尤其多了連銷零售品牌客戶,至8月底一共有400間舖使用。

數據描繪疫下市況:4至5月最差、旺角銅鑼灣最滲慘淡

至於何時最差?屠厚鈞回顧指,疫情初期的1-3月,對市面影響較為輕微,到4、5月打擊最為沉重,街上人流減少八成。這對於商戶來說意味着甚麼?以百貨公司店面數據做例子,平日進店人數約為1.2萬至1.3萬人次,一下子跌至2,000-3,000人次;6月數字反彈,進店回升至1.5萬-1.6萬人次,屠形容這是市民抗疫以久的「報復性消費」。7月中,本港出現第三波疫情,曾連逐多日單日確診逾百,人流有所下跌,但未如4、5月般差,其後亦見緩緩回升。

具體至不同地區,他觀察到,旺角、銅鑼灣等食肆集中的地區最慘淡,人流最差可下跌九成,連帶食肆多的商場都受影響;工商業區或受「在家工作」影響,人流平均下跌約一半;而住宅區跌二至三成,影響較小。比較不同商店類型,以食肆和講求體驗的商店人流減少最多,然而服裝店關店較嚴重。

而「禁堂食令」維持多時,零食、新鮮食品店生意逆市上揚。屠厚鈞發現,有個別食品店的進店人數甚至升近三倍,而且不同類型的顧客均有增加,「平時主要是30-40歲女性,現時多了後生仔、中年男性。」

疫情催生新產品:即時通知避免觸犯限聚令

本港零售業去年亦受到社會事件的影響,對比去底示威頻繁時期以及今年疫情期間,屠厚鈞指,去年影響較為集中,如主要是週末時,港島區、旺角、尖沙咀受影響,並且可以用「微妙」來形容,因為人多聚集某程度上會帶動店面人流,受影響程度要視乎店舖種類、店主當時是否決定停業等。

Dayta AI利用人工智能及視像分析技術,提供店面數據分析平台及服務。零售商在店內安裝一般的閉路電視,再連接平台,獲得人流、停留情況,客人性別、年齡及互動等分析。屠厚鈞表示,疫情亦催生新的產品需求,例如有客戶要求更即時人流數據分析及通知,以避免觸犯限聚令及更靈活安排人數,相關服務會在9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