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網購騙案破頂 轉數快變「騙數快」 留言「已PM」或有伏

撰文:歐陽德浩
出版:更新:

新冠疫情爆發後,港人減少出外購物,網購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一部份,騙徒亦覷準時機網上詐騙,由疫情剛開始時的口罩、洗手液等防疫物資,至最近的演唱會門票及外幣兌換,種類五花八門。

消委會最新一期《選擇》指出,據警方數字顯示,自疫情爆發後,接獲的網購騙案便劇增逾三倍,去年更高達8,135宗創近年新高,消委會列出網購騙案的兩大慣常手法,並教市民五招以提防假專頁。

網購騙案創新高,市民要小心可疑交易。

常見手法一:轉數快變「騙數快」

騙徒會假扮賣家,在社交平台、討論區或買賣平台,以發表帖文或開設專頁,甚至假冒同名店舖出售貨品,但收款後便會失去聯絡或封鎖買家的帳戶。大部份騙徒均以個人名義的「轉數快」收取騙款。

常見手法二:空頭支票、假入數字暪騙賣家

騙徒亦會假扮消費者,或稱彈票黨,在買賣平台主動接觸出售二手名錶、手袋等奢侈品賣家。騙徒先會訛稱有興趣光顧,並存入空頭支票至賣家的銀行戶口,或以假入數紙暪騙賣家,製造付款假象。

賣家可能因未查閱銀行戶口的結餘,直至出貨後才發現款項未成功到帳。此外,銀行「戶口結餘」更新,不代表已成功過數,「可用結餘」才可真正確認。

五招提防假專頁 「已PM」代表有伏

1. 在Facebook的「專頁資訊透明度」,可看清專頁過往的改名記錄、建立日期及管理員所在地。若該專頁為新開設,或經常改名,或管理人身處境外卻聲稱本地商戶,則意味存在一定風險。

2. 留意社交平台專頁的正評及留言,若大部份正評及留言均是外籍人士,而店主回覆「已PM」,亦是高危訊號。

3. 提防以「轉數快」轉帳至個人帳戶收款。由於除了香港身份證外,部份境外身份證及護照亦可登記帳戶,因此實名登記亦不代表「轉數快」安全。

4. 在搜尋器平台輸入商戶名稱、網址、手機號碼、「轉數快」戶口號碼等,若結果出現負面評論,亦要加倍留意。

5. 網購付款前可到守網者網站(CyberDefender.HK),以「防騙視伏器」,輸入賣家資料,如商戶名稱、網址、手機號碼、「轉數快」戶口號碼等,以評估詐騙風險。

去年8135宗網購騙案 籲用「防騙視伏App」

警方數字顯示,接獲的網購騙不斷攀升,2018年及2019年分別為2,187宗及2,194宗;惟疫情爆發後,數字則暴增逾三倍,2020年及2021年分別為6,678宗及6,120宗,去年亦再「破頂」上升至8,135宗。

消委會提醒,警方已在今年二月推出詐騙陷阱搜索器「防騙視伏App」,透過整合市民的詐騙舉報、其他機構公布的詐騙資料,及資訊安全公司的實時評分等,以紅橙黃紫四種顏色,為市民評估詐騙風險。